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二十四监_梦难成【完结】(1061)

  对于殿试的弊病,不仅仅是朱由校能听出来,从科举中走出来的孙承宗当然明白,殿试就是多此一举。如果是以前,皇上不问事还好,越是问事,朝廷诸事越闹的慌,那种情况下,殿试有无,当然无所谓。但现在的皇上是中兴之君。而科举中的殿试恰恰是体现皇帝威严、加强皇权的大事,孙承宗怎么可能让皇上自动的放弃这个武器呢?所以将殿试的形式,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一一的说了出来。

  这话听着,怎么听怎么象是说,殿试这种运动,在大明百姓的心中是相当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制度,是大明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节目。三年一次,大家都在翘首以盼,如同在等待着一项举国庆典一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有大明元首参与。其实老百姓就只是为了看个热闹,看看状元郎的夸官游街等场面而已。实际情况和他们又哪里有一毛钱的关系?

  第七百三十章 争抢交卷

  “孙老师所言不无道理,那宋朝时赵匡胤可有殿试之说?”朱由校的心思当然没有被孙承宗的一番话给说服,孙承宗说了半天,就好比在说一件传统盛事一般,因为官方第三年都坚持着办一回,甚至还可以来个恩科,时不时的再加一下。让民众都成了习惯,是一个让皇上示恩,露一下自己的作用,告诉众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我来转的,不是礼部、朝廷在为国选仕,而是皇上。这有意义吗?为了保持这套传统,直接的把殿试这一套,直接的放在春闱会试上面,不一样的效果?

  这明摆着的事,一场会试所选中的贡生,就是殿士的全部考生,而且这些考生不会有落榜的可能性。只不过是分座座发果果而已。这通折腾啊,真不知道图的是个什么。

  原始的发起人是武则天那头淫驴,就她那松子一样大的脑仁,一个在宫廷里玩弄个权术如鱼得水一般的人物,参与到军国大事上,事事不通的老娘们,她能拉出什么好屎来?这种东西明摆着就是她宫廷权谋的一种延续,只不过是对手由一群老娘们变成了高门大伐而已。不要看她斗败了那些世家,就以为她有多厉害,那是她借着李唐的腿搓的麻绳,要不是有李唐,她一头淫驴算的了什么?

  而朱元璋将其拿来主义用上一用,目的当然是加强皇权了,这位大明‘农场主’所有的想法就是要把一切都抓到手心里了。

  “回皇上,宋朝的殿试也有过实行,那是事出无奈,倒是因为科举的判卷方式,出过一段笑话。”听到皇上不因加强皇权统治而对殿试推崇。孙承宗倒没有什么担心,皇上是比较睿智之人,这里面的道道也是一说就明,相信他更懂得取舍。笑着回答道。

  “哦,无奈?宋朝殿试还有过笑话?孙老师请教之。”宋朝的体制在朱由校的眼里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开国皇帝赵匡胤不知道怎么回事英年早逝,被他那色鬼笨蛋弟弟当了皇帝,总让人感觉有点先天不足,老是被辽国、金国压着打的感觉。

  “回皇上,宋朝的殿试是始与一场考场作弊案,其实施的目的。倒与武则天的目的不同。”孙承宗轻松的说。

  原来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回答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刷掉了。这科是翰林学士李昉担任权知贡举(即临时负责科举考试之事)。而武济川是他的家乡人,因此赵匡胤很不高兴。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赵匡胤就这个问题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卢说:“我也听到不少议论。”赵匡胤就命令贡院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人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三月十九日,将这些人全部召见,选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38人都发给卷纸,另外再考一场诗赋,并另委考官主持其事。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共录取进士26人,其他“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并且,赐给宋准制钱20万以举办庆祝宴会。李昉则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从此,殿试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

  而笑话就是宋朝的科举判卷的一个小弊端引起的。改卷的选官们以敏捷为主要得分依据。换句话说,谁第一个交卷,那就是最好的。

  当时宋朝的科举考场中,还没有发明糊明制度,只是谁的卷上写谁的名字,并无遮掩,谁的卷子、名字摆在了阳光之下。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产生了22位状元。其中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体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