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望族风流_梦回故都【完结】(246)

  那第一篇的题目主旨,变成了“论述仁和礼在孔子治学以及治国之道中的意义”。

  这题目,就是普通考生关于主旨理解为“对颜回之死看法”的升华版,只有能理解了孔子所崇尚的治学和治国的心态,才能感受到孔子为什么会对颜回之死感觉到如此悲恸。

  想到这一点,纪宁要下笔便容易许多,他开始在草稿纸上拟出自己的文章开篇:“仁之礼乐在于应天,道之仁孝致于安邦。治国之道,在于礼乐仁孝……”

  纪宁心中有丘壑,当他明白了题目主旨之后,下笔也分外有神,一篇文章也是写的有理有据,全文侃侃而谈,不知觉就已经到了三百字左右,需要收尾,其实也是对文章的一次总结。纪宁写道:“圣之嗟于失以仁人,国之叹于礼乐不兴。”

  意思是,圣人的悲嗟在于失去了仁义之人,而国家如果亡了就要叹于国家内礼乐不能兴旺。既点名了题目原文的“天丧予”,又表达了纪宁对于治国需要用礼乐仁孝的观点。

  写完之后,他长叹一口气,这篇文章也是写的他很拘谨,毕竟是乡试的第一篇文章,写完之后要先查错别字和避讳,不能犯禁,稍作修改之后,他的《论语》题也就算完成。这也是在纪宁看来,三篇题目中最难的一篇,写完之后也能稍微放松,此时也不过才刚开考半个时辰左右,他就已经完成一题。

  此时他把心放在了第二道《孟子》题上,这在纪宁看来,应该算是没有什么出彩的一篇题目。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语出《孟子?尽心下》,这句话或许不太有名,但这句话的前一句则是令人耳熟能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此来带出题目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所以说得到百姓拥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诸侯国的国君,得到诸侯国国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

  主论调,也就在“民贵君轻”。

  第189章 笔下文章

  成为举人,将意味着一个学子步入真正的士族阶层,那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去治理国家。

  孔孟之道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纳,是因儒学的政治蛊惑性很强,一再强调“民贵君轻”,却又重申“天地君亲师”,把统治者摆在一个很高的地位,宣扬一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那所谓的民贵君轻也只是空谈。

  第二题,纪宁所要侧重论述的焦点,则在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语出《荀子?哀公》,同样出自大圣人孔子之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表达出君王乃是舟,而黎民苍生为水,万民能承载君王,同时也能令国祚倾覆,很好地表达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后世一说到“民贵君轻”,很多人自然就能想到这句话,全因唐初魏征的引用。

  在《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录魏征的话:“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正因魏征的引用,再加上贞观之治的影响力,才令这句话名扬海内,历代君臣、学者都会拿这句话来作为劝谏君王、规范己身、研究历史潮流的金句座右铭。而这时空之中没有唐太宗,也没有魏征,更没有贞观之治,纪宁要提出的这个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读书破万卷,便是在心中也可将文章内容勾勒而成,本可直接作于试卷之上,但他为了谨慎,还是先书写于草稿纸上,以便检查和修改:“圣人之心在于宽仁,君为舟可为万民之水所倾……”

  第一句话,便点名主旨,也是破题之言。在破题之后,再开始论述具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调,于文章而成。

  纪宁写第二篇文章的时候,感觉是非常好的,也是他心中有许多治国的思想而不得抒发,也是借着一次考试的机会,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内容表达出来,就算无关乎最后是否录取,也要将这些思想书于纸面之上。

  便在他书写之时,便感觉心头有一股浩然正气在涌现,纪宁尽量收摄心神。

  笔下成文章。

  ……

  ……

  第二题做完时,尚且才刚过第一天中午,纪宁腹中并不觉得饥饿,便想将三卷四书文全数完成之后再吃饭。

  毕竟四书文之后还有五经文,第一天写四书文,第二天写五经文,第三天检查,也是不错的规划和安排。

  他重新审视了一下第三题,也是在众多考生看来最难的一题,是截搭题“国无道至死不变。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前半句出自《中庸》,是子路问孔子,何为强,孔子作出了一番论述,认为“国无道至死不变”是人强大的一种表现方式,意思是:“国家黑暗时要坚持操守”。

  但后半句,似乎把意思又给带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这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

  换言之,就是到忍无可忍时就绝不能忍!

  一面说国家和君主黑暗时都要至死不变,还说这是人心的强大,一边说不能忍,把两句话合在一起又要表达什么呢?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