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印度对华战争_[澳]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完结】(104)

  一九六一年秋,中国认识到印度在西段增强军事活动是有目的、有协调的行动,——“企图片面地以武力来实现其[印度的]领土要求”——印度政府是有意结束两年前空喀山口冲突发生以来的边境平静状态。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看来是正式向中国进行挑战。一九六二年年中,《人民日报》写道:“显然,印度所奉行的政策是对中国领土采取得寸进尺、逐步侵占蚕食的政策,蓄意要仗恃武力来实现它的要求。”中国给新德里的照会中警告说:“如果印度政府把中国的上述克制和容忍的态度当作软弱的表示,那将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人民日报》的观察家评论也申述了同样的论点:印度当局“把自己的赌注押在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上。这就是,他们把中国政府以中印友好为重、极力避免边界冲突的态度看作是软弱可欺,自以为能够用武力逼使中国屈服”。后来中国人说得更明确了。他们说印度人“把中国长时期以来的忍让克制,看作是软弱可欺。他们还认为自己有恃无恐,既有帝国主义的撑腰,又有苏联领导人的支持,只要他们动手,就可以迫使中国退让,从而实现他们的领土要求。”

  由于印度继续拒绝谈判或作出任何防止冲突的安排(除非中国在西部全面撤离印度所要求的领土),由于印度军队向中国东段的前沿阵地不断进逼,进行骚扰和挑衅,很清楚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是两条道路:要末就同意从印度所要求的领土上撤走,并按照印度的条件,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从而屈从于印度的外交和军事压力,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威望以及在西藏-新疆地区的战略地位,要末就接受印度的挑战,进行战斗。

  在印度大举推行其前进政策之前,中国总以为发生战争的想法是荒唐的。一九五九年底,北京给新德里的照会中写道:“更不可能荒谬地设想,我们两个共有十亿多人口的伟大的友好邻邦,会为这种暂时的、局部的争端而发动战争。”然而在中国同苏联的大论战中,他们曾主张战争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为共产党人(指俄国共产党人)害怕核战争,就在战争面前退缩;中国同苏联一样,希望避免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但是不能因此就屈从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这是一个对敌人作如何估计的问题:正如毛泽东说过的,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对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这样的敌人不能估计过高;他们“已经腐烂,没有前途”,所以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但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却又决不可轻视敌人,相反,应当重视敌人,集中全力作战,方能取得胜利。”

  边界战争发生后,北京以赞许的态度,回顾了中苏之间发生过的一个历史事件。一九二九年有关中东铁路的争议发生后,中国国民党政府拒绝同苏联谈判。……并向苏联边境进攻,“爆发了武装冲突”,苏联“不得不起而自卫”,侵入满洲,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然后退至本国领土。中国人现在认为苏联当时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苏联的坚决反击,不但维护了苏联的利益,“也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利益的”。

  [

  投笔从戎注:中东铁路事件是强国以武装干涉保护境外特权和利益,俗称“炮舰外交”的典型事例。张学良及其幕僚在民族主义情绪影响下,企图用强硬手段回收苏联在中东铁路及沿线剩余的特权和利益。错误评估苏联内部政治形势和外交姿态,加之对其他强国的意愿和中苏军事力量对比基本无概念,结果引发苏联进行武装干涉时孤立无援;东北军一度进行激烈抵抗,最终失败。期间并无“并向苏联边境进攻”一事。作为同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部分和中国民族主义革命一分子的中共,对中东路事件的态度颇为尴尬,随着与苏联关系的变化,在无条件支持苏联和反对外国在华特权之间摇摆。

  ]

  这就是一九六二年九月印度恣意向中印边境西段推进时,中国向它提出警告中所包含的想法:“如果印度方面硬要以武力来威逼守土有责的中国边防部队,因而引起他们的抵抗,一切后果必须由印度方面承担。”

  第四章 边境战争(1)

  以为印度这样一个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远比中国软弱的国家,真的会妄想对中国发动军事进攻,进行侵略,那是完全不严肃的。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九六O年二月六日通知

  许多文官政府对于本国的军事潜力究竟有多大,几乎是全然不了解的,对于他们所发动的战争在军事上应具备哪些条件又几乎是漠不关心的;而军人们却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文官政府的野心、冲动和失策投入战争中去。

  —— 艾尔弗雷德·瓦格兹:《军国主义的历史》

  一、山脊和河流

  一九六二年夏天,印度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边界的西段。印度政府对一些事件经过的说法颠倒是非,宣传说中国蓄意在西段向前推进,企图扩大其控制地区。这种说法虽然对外界达到了掩盖事实真相的目的,却使印度政府受到国内的指责,说它还没有大胆地、断然地迎接中国的挑战。政府事实上是在执行一种孤注一掷的政策,而人家却责怪它过于容忍,甚至是懦弱无能。这意味着尼赫鲁已自行放弃了任何选择的余地。暂停执行前进政策以解除在西段受到的压力,会被看作是投降和对于民族事业的背叛。而且,对于中国在地面上的任何行动,凡可以被解释为新挑衅的,不论情况如何,都不能不采取明显的、强有力的反措施。既然尼赫鲁使公众误以为印度军队有力量对付中国,他就只能以动用军事力量作为印度的对策,而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