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不懂味_王跃文【完结】(26)

  王跃文:

  也不尽然。我觉得中国哲学家并没有把ròu体忘得gāngān净净,而是认为ròu体是万恶之本,灭掉ròu体yù望和ròu体感觉,才能灭掉恶。

  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愈经常愈持久地思索,它们就愈使我的心灵充满始终新鲜的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康德说的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呢?他说,那就是在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中国文化中,康德说的那种心中的道德法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打了一个比方,一个小孩儿落井了,看到的人不免惊骇,油然而生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不是因为想和小孩儿的父母搞好关系,不是想在乡邻中博得见义勇为的美名,也不是因为孩子呼救的声音刺耳难听,确实是因为心中有所不忍。孟子说,无恻隐之心,算不上人;无羞恶之心,算不上人;无辞让之心,算不上人;无是非之心,算不上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孟子说的这四种萌芽,就是人xing中的善。善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的内心自然生长,像小树长成大树、花苞开成花朵。只要听凭善的本xing滋长,人皆可以为尧舜。

  伊渡:

  同基督教里面的原罪思想正好相反。

  王跃文:

  是的。这善是寄居在哪里的?身体发肤自然受之父母,人xing的善受之哪里呢?孟子说,善来自于天。他说的这个天,不是自然界中与地相对的物质的天,而是意理之天、道德之天。冯友兰先生认为,孟子所谓的天,就是一个由道德主宰的宇宙,人间的道德原则就是宇宙道德在人身上的体现。

  伊渡:

  按照孟子这种说法,灵ròu可是一体的呀。人由父母所生,善由天所受。也就是说,人一来到世间,他的身上就有着善的本xing。

  王跃文:

  表面看来是这样的,似乎人的ròu体和人xing浑然一体了,人的ròu体和宇宙道德第一次连在了一起。这是贯穿中国文化始终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开端。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按孟子的说法,它是一种宇宙之气,超乎人的道德之上,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上下与天地同流。然而,这种浩然之气同样可以养在人的心里、运行于人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最要紧的它必须寄居于人的ròu体之上。

  伊渡:

  孟子的浩然之气只能存在于什么样的ròu体上呢?或者所谓ròu体并不重要?重要的仅仅是心灵?

  王跃文:

  我想到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他的身体就与常人不同:面孔酷似野shòu,体魄异常qiáng健。宴会上,他是铁打的汉子,一个jīng力无比充沛的人。困倦和烈酒对他毫无影响。每当人们烂醉如泥、酒量最大的人也被折腾得jīng疲力竭之后,惟有他可以从容地扬长而去,继续到广场上去唇枪舌剑,驳倒他的对手。

  据说,苏格拉底对严寒的非凡抵抗力也让人惊讶。寒冬天气,人们躲在家中闭门不出,还得穿上羔羊皮袄,裹上毡子,苏格拉底却依然穿着平时那件大衣,赤着脚出门,安然行走在冰雪之中。路上的士兵们对他侧目而视,以为他是以此来故意嘲笑他们在寒冷面前的畏缩的。

  苏格拉底qiáng健的ròu身与他令人生畏的智慧难道不是相互依存的共生体?敏捷的思维必须要有qiáng健的ròu体才能承载。有时,苏格拉底黎明即起,笔直地站在那里苦苦思索。中午到了,人们议论纷纷,说他从黎明开始就站在那里思考问题!夜幕降临,好奇的人们吃过晚饭,把卧chuáng搬到外面,观察苏格拉底的动静。他们看到苏格拉底竟这样沉思着呆立了一夜!太阳升起了,苏格拉底对着太阳,虔诚地做过祷告,然后离去。

  伊渡:

  也许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如果没有如此qiáng壮的ròu体,他那卓然超群的jīng神就没法产生。

  王跃文:

  好像是南怀谨说过,印度自古诞生哲学和宗教,就因为它地处亚热带,野生水果很多,人们吃食不愁。他们几乎不用劳作,就可以吃饱,然后坐在菩提树下冥想,于是就诞生了哲学和宗教。我们没有必要把这种说法当成严谨的学术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起码要保证ròu体的温饱,才能谈得上jīng神。爱斯基摩人生活在苦寒的北极圈内,必须吃尽苦头才能填饱肚子,才能保暖身子。我没有听说爱斯基摩人那里诞生了哲学和宗教。

  我们无从知道孟子的ròu体生活,不能想像他是在怎样一具ròu体中涵养他的浩然之气的。尽管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有《孟子》七卷,但其中对孟子世俗的ròu体生活却鲜有记载。然而,从《孟子》的一些篇章中,我们仍略许可见孟子对ròu体的态度。孟子说,理义让我的心愉悦,就像ròu食饱我口福。从孟子的这个比方,我们知道他是承认ròu体需要的。他更明确地认为,口喜美味,耳喜美声,目喜美色,四肢喜安逸,这些感官喜好是先天的,属于天命。天命的存在是合理的。孟子游说齐宣王实行王道,齐宣王推脱说,不行啊,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马上说,没关系,只要你照顾到老百姓也有同样的yù求就可以了。

  伊渡:

  看上去孟子好像很重视人的ròu体生命,可其实又并不如此?

  王跃文:

  是的。孟子轻视感官的yù望,而极端重视心灵的“人xing”。孟子说的人xing,并不包括人本能的ròu体需要,而独指人xing之“善”,即所谓人xing中的仁义礼智。他认为就是因为有了仁义礼智,人才区别于禽shòu。所以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shòu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孟子极其qiáng调人的个体对理xing追求的重要,甚至主张“舍生取义”。他生动地说,鱼我所yù也,熊掌亦我所yù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yù也,义亦我所yù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在这里作了选择:义重于生,xing高于命。孟子眼里的灵与ròu虽不是水火不容,却是轻重判然。

  “文革”的时候,我们村有个老人,天寒地冻,还在参加劳动。县委书记看见了,上前亲切地询问:老人家,你多大年纪了?老人回答:七十二了!县委书记非常感动,又问:你这么大年纪了,还积极参加劳动,为的是什么?老人回答得很gān脆:为嘴巴!县委书记非常失望,不再问下去了。因为他需要的答案是:为革命。县委书记得到老人这么低级的回答,没有把那老人打成现行反革命,已经很人道了。

  从孟子开始,到这位县委书记,中国哲学走的是一条重灵轻ròu,直至存天理灭人yù的道路。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说法,人的yù求产生于匮缺。人们缺少什么,就想得到什么。孟子重灵轻ròu,重xing轻命,难道是因为他的ròu体生活没有产生匮缺?孟子虽然也曾周游列国,推行王道遭到冷遇,但齐宣王对他一直优待有嘉。他当时住的地方,齐宣王专门为他开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相当尊宠。孟子的膳食肯定也不错,甚至可以选择于鱼与熊掌之间,营养应该不成问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王跃文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