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西北风东南雨:大话方言_易中天【完结】(30)

  事实上说话一旦随便,也就容易出彩。方言中很有些让人拍案叫绝的说法。比如一个人在别人面前张牙舞爪耀武扬威甚至叫板挑衅,武汉话就叫"抖狠"。抖,可以理解为抖擞,也可以理解为抖搂,还可以理解为振作(抖起jīng神)。不过,狠,是骨子里的东西。如果都"抖"了出来,一眼让人看穿,显然是不智之举。所以但凡"抖狠"者,多半都有些虚张声势。如果对方比他还狠,他就会一边开溜,一边说:"你等着,我回去叫我哥哥来!"

  北京话当中形象生动的说法更多。比如说一个人不识抬举,别的地方叫"给脸不要脸",北京叫"给脸不兜着"。这"兜着",就比"要"生动,鄙夷的成分也更重。意思说你这家伙平时就没什么人赏脸,好容易有人给了,还不赶紧兜着?又比如一个人行为乖张,就说他"吃错药了";脾气bào躁,就说他"吃枪药了";态度恶劣,就说他"吃了耗子药";无所畏惧,就说他"吃了豹子胆";一点小事就兴高采烈,则说他"吃了蜜蜂屎"。蜜蜂是酿蜜的,蜜蜂屎想必也甜。但再甜也是屎。何况蜜蜂屎才多大一点?小甜头么!

  上海人也爱说"吃",比如吃牢(认定或咬住),吃硬(碰硬)、吃瘪(压服)、吃慌(着急)、吃酸(棘手)、吃排头(挨训)、吃生活(挨打)、吃夹档(两头受气)、吃马屁(听奉承话)、吃花功(受人迷惑)、吃卖相(只看外表),就连开车开到路口过不去也叫"吃红灯"。红灯是管制jiāo通的,怎么能"吃"呢?上海人也"吃"。

  红灯能吃,豆腐就更是吃得。吃豆腐,就是占女人的小便宜。说些风话啦,做点小动作啦,嬉皮笑脸半真半假地挑逗啦,大体上属于xing骚扰的擦边球,因此叫"吃豆腐"。豆腐白嫩,使人联想到女人的ròu体;豆腐又是"素"的,意思是并无真正的xing关系。所以,吃吃豆腐,在许多男人看来也投什么了不起。但如果碰到特别洁身自好的正派女人,也可能让他"吃耳光",甚或让他"吃官司"。

  没有人愿意"吃官司",也没有人愿意"食死猫"。"食死猫"是广州话,意思是受冤枉背黑锅。广州人不说"吃",而说"食"。比如食谷种,就是吃老本;食塞米,就是白吃饭;食猫面,就是被申斥,相当于上海话的"吃排头";食碗面反碗底,就是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最让人看不起的是"食拖鞋饭",意思是靠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女人出卖色相过日子。"食拖鞋饭"和"吃豆腐"正好一对,都不怎么体面,但前者更没面子。

  一个人,如果总是"食死猫"或者莫名其妙地"吃官司",那就是运气不好了。运气在吴语中叫做额角头,也叫额骨头。额骨头也就是额头。运气为什么叫额头呢?大约因为运气是要"碰"的。人身上,最容易被"碰"的就是额头。所以,一个人运气好,在吴语中就叫"额骨头高"或"额角头高",甚至直接就叫"额角头",比如"依今朝额角头",就是"你今天运气特好"的意思。

  野史中额骨头最高的人是苏小妹。苏小妹据说是苏东坡的妹妹,曾被苏东坡作诗取笑说:"脚踵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可见其额头之高。小妹也不含糊,当即以老兄的长脸作答,道是"去年一点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也可见其脸面之长。看来兄妹二人都其貌不扬,一个"冲头",一个"马脸",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

  额骨头最高的神则是寿星。谁都知道,寿星的额头又大又高还ròu突突的,不折不扣的是一个"寿头"。然而在上海,"寿头"却是骂人的话,意思和北京的"傻bī"差不多。因此傻里傻气就叫"寿头寿脑",上了当还一点感觉都没有的则叫"寿头麻子"(也叫"寿头码子"、"寿头模子"),而呆头呆脑、土里土气、不懂世故、不通人qíng就叫"寿"。这就奇怪,难道做寿星不好?原来此"寿头"非彼"寿头"。它不是寿星头,而是猪头。江南习俗,冬至之前,要买猪头腌透风gān以备敬神之用,又尤以额头皱纹如寿字者为上选,叫"寿字猪头",简称"寿头"(请参看薛理勇《闲话上海》)。所以,寿头的意思就是猪。显然,谁要是做了寿头,或被看作寿头,旁边便多半会有人在磨刀子了。

  "寿头"既然是猪,"冲头"也跟着倒霉,都被看作是最好欺负,不斩白不斩的"戆大";而怂恿那些"寿头寿脑"的家伙冲锋陷阵盲目行事,自己坐收渔利的行为,就叫"斩冲头"。上海人一个个"门槛jīng来兮",好容易逮住一个"寿头",岂有不狠狠"斩一记"之理?

  真不知长着一个大冲头的寿星老儿听了会作何感想。

  大约也只能"吃不了兜着走"了。

  三、捣糨糊,还是倒江湖

  上海人把傻叫做"寿",成都人则把傻叫做"瓜",比如瓜儿(傻子)、瓜兮兮(傻乎乎)、瓜眉瓜眼(傻头傻脑)。傻为什么是瓜呢?原来这"瓜"不是西瓜南瓜冬瓜葫芦瓜,而是"傻瓜"。去掉一个"傻"字,就成了"瓜"。

  猪头变寿头,傻子变瓜儿,其实都是方言在"捣糨糊"。它总是在那里指桑骂槐。其结果,是弄得我们连这三个字究竟是"捣糨糊"还是"倒江湖",也搞不清。杨东平先生的随笔集《最后的城墙》中就有一篇文章谈到这个问题。我同意东平兄的意见,"倒江湖"也好,"捣糨糊"也好,都有点调侃,有点无奈。但"倒江湖"在调侃无奈的同时,毕竟还多少有点身手不凡、高深莫测的英雜气,"捣糨糊"就纯粹是调侃甚至嘲讽了。它往往有胡日鬼、瞎折腾、惹是生非、调皮捣蛋的意思,也指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làng头很大,货色不怎么样的人。你想,糨糊就是糨糊,再捣也是糨糊。捣得越起劲,就越可笑。再说,什么不好捣,捣糨糊?所以,谁要是自称"捣糨糊",那他不是自谦,就是自嘲。

  然而语言又是需要"捣糨糊"的。因为语言既不能"闹革命",又不能"倒江湖",咱折腾不起。要想生动活泼一点,也就只有"捣糨糊"。

  北京人就最会"捣糨糊"。

  北京人是语言天才。话语到了他们嘴上,就像足球到了贝利脚下一样,怎么玩怎么转。一个普普通通的词,他们也能玩出花样来。比如"菜",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词,可北京人却整出颠菜(走人)、来菜(好事来了)、出菜(出活、出产品、出成果)、瞎菜(抓瞎)、歇菜(歇着)、晕菜(晕头转向)一连串新词儿出来。这可真是会做"菜"了。至于这些"菜"之间有什么关系,那就只有天晓得,所以是"捣糨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