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的终结_易中天【完结】(21)

  明代专制与集权的另一"特色",是"厂卫制度"。厂,就是东厂、西厂;卫,就是锦衣卫。锦衣卫原本是御林军。明成祖朱棣篡权以后,为了加qiáng专制统治,特命其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可以不经法司,任意处置人犯,用刑极其残酷,以至于京城居民一见白皮靴来(当时锦衣卫军官都穿白皮靴),无不大惊失色,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朱棣犹嫌不够,又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 年)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太监提督,专事缉拿"大逆不道"和"妖言惑众"者。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 年),明宪宗朱见深又增设"西厂",也由太监提督,同样是捕风捉影,滥施bào刑,屠杀无辜,大量制造冤假错案。东厂、西厂(此外还有一个专为宦官刘瑾所设为期极短的"内厂")、锦衣卫,就构成了明代专制统治的极权手段;而所谓"厂卫制度",则成为特务统治的代名词。

  可惜,朱棣之流发明的"厂卫制度",并未能保住他们的江山。国号中既有日又有月的大明,还是在内外jiāo困中呜呼哀哉。接下来的王朝,就是大清。清和元,都是所谓外族入主中原。但他们的做法和命运,却颇不相同。总体上说,元人的统治是不太成功的。他们的许多做法,也不算高明。比如把天下臣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就只能引起qiáng烈的反抗。何况元世祖忽必烈的中原称帝,从来就没有得到过蒙古大本营的承认。所以明军北伐,势如破竹,元顺帝妥灌懽帖睦尔gān脆放弃抵抗,半夜打开北京城门,一口气跑回了大糙原。这样看来,所谓大元,只能算是一个qiáng悍的游牧民族跑到中原来过了把瘾。

  大清王朝的主要领导人就两样了。他们不但认同甚至醉心于汉文化,而且几乎是把帝国制度的jīng髓都琢磨透了的。的确,正如huáng仁宇先生所说,满清君主之符合中国传统,远远超过前朝本土出生的帝王;而他们所能行使之职权,也胜于历朝历代(请参看《 中国大历史》 )。我猜想,这大约是因为他们能够将军事集权的经验,成功地运用于政治集权;又能够将汉民族创造的文化,灵活地运用于自己建立的王朝,并能在两方面都避免其不足。

  且看他们如何动作。

  首先,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包括亲王摄政、太后垂帘)和皇位的继承(是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纯属皇室家务,不容外人(主要指汉人)置喙。这就避免了朝中大臣为这些决定是否合乎礼法争论不休,而汉家那些理学大臣偏偏又对此特别热衷。实际上,大明王朝就是在诸如此类的争论中活活拖死的。清人的决定,显然吸取了明亡的教训。但他们能够公然不顾历朝历代"君臣共治"的传统,将朝臣排斥于这些重大决策之外,则无疑得益于他们是满人,可以不管汉人的那一套。

  其次,他们规定,满族王公勋贵包括皇帝的父辈,在皇帝和太后面前一律自称"奴才",这就杜绝了所有"自己人"的"不臣之心"和"非分之想",而那些八旗领袖、亲王郡王们可历来都是桀骜不驯的。事实上,清王朝建立之初,八旗旗主权力极大。由他们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顺治帝、康熙帝都曾受到钳制。这时,光讲"君君臣臣"那一套是不行的,因为那是汉人的东西,必须用满族传统来包装。汉人称臣,满人称奴,一朝两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第三,他们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即皇帝生前不再册封太子,只指定接班人,但秘而不宣,藏之高阁,皇帝驾崩以后才由顾命大臣当众宣布。这就避免了储君抢班夺权,太子结党营私,诸王yīn谋夺嫡一类事端的发生。有此基础,他们放手让皇子皇孙、贝勒贝子参政议政,甚至代管部务,这显然又是吸取了前明皇族只会享受太平,不能保家卫国的教训,确保了皇室的坚qiáng有力,应该说是煞费苦心,也算周密细致。问题是帝国制度此时已经走到了尽头,而大清帝国最后几个皇帝,是连儿子也生不出的。建储制度设计得再好,又能如何呢?

  不能说赵匡胤 、朱元璋,以及清代统治者们的政策没有用。宋以后,鸦片战争以前,确实不再有藩镇割据和权臣谋逆,不再有地方势力的尾大不掉。然而帝国也从此变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再也焕发不了生命活力。结果,宋亡于元(蒙古人),明亡于清(女真人),清则差一点亡于来得更远、武力也更qiáng的"洋人"。所谓"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不过是阿Q 式的自欺欺人。王朝,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chūn水向东流。

  第二章中央集权 六 王朝的气数

  从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到公元1911年清朝廷jiāo出政权,二千一百年间,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王朝。这些王朝,大体上都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那么,它们的命运如何呢?或者说,帝国的历史如何呢?

  让我们做一个回顾。

  如果以所谓"五代十国"为界,帝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从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灭齐,到公元907 年朱全忠(又叫朱温、朱晃)灭唐,共1128 年,是为上半段。从这一年到公元1911 年辛亥革命,共1004 年,是为下半段。上下两段的年头,只差一百二十多年,大体上还是对称的,堪称"上下两千年"。

  上下两段的结构也很对称。上半段有四个统一的王朝,即秦、汉、隋、唐。下半段也有四个统一的王朝,即宋、元、明、清。上半段的秦汉与隋唐之间,夹了个半统一的魏晋南北朝;上下两段之间,则夹了个半统一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在帝国史上是个异类--中原五个汉胡杂糅的小朝廷,周边十个不成体统的小帝国(实为王国),就像五道热菜加十个冷盘。中原那五个小朝廷,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且国号都有个"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之所以叫"后",是因为此前已经有过梁、唐、晋、汉、周了。可见这些立国的武夫,是一点创造xing都没有的。周边十个小王国,吴(扬州)、南唐(金陵)、前蜀(成都)、后蜀(成都)、吴越(杭州)、楚(长沙)、闽(福州)、南汉(广州)、南平(江陵)、北汉(太原),就更是七零八落可怜兮兮,而且前前后后此起彼伏,简直就是一场闹剧。这些小朝廷的寿命也很短:后梁17 年,后唐14 年,后晋12 年,后汉5 年,后周10 年,十分短命。十国的历史长一点:吴46 年,南唐39 年,前蜀35 年,后蜀40 年,吴越86 年,楚56 年,闽53 年,南汉67 年,南平57 年,北汉29 年。但这些小国不过割据一方,苟延残喘,并不能算数。而且,按照"正统"的计算方法,整个五代十国总共只有53 年,因此我们宁肯把它看作帝国史上的一个小cha曲。

  由这个小cha曲分隔开来的帝国历史上下段也十分有趣。上半段四个王朝,隋唐是秦汉的翻版;下半段四个王朝,明清是宋元的翻版;而下半段中的宋,又可以看作是上半段中晋的翻版。晋和宋,都是后来只剩下半壁江山,只不过一个是东西(西晋东晋),一个是南北(北宋南宋)。甚至就连他们夺取政权的方式都一模一样。晋武帝司马炎是向十五岁的少年皇帝曹奂(魏元帝)bī宫,宋太祖赵匡胤则是向七岁的娃娃皇帝柴宗训(周恭帝)夺权。他们都是"篡",都是"谋逆",都是宫廷政变,都是欺负孤儿寡母,或者说,都是使用"非武力手段"。不过,司马炎虽然轻而易举地夺了人家的江山,却没安排好自家的事务,结果晋成了一个既短命又分裂的王朝。中国历史上有短命的王朝(秦15年,隋37 年),也有分裂的王朝(宋)。但秦和隋虽然短命却不分裂,宋虽然分裂却不短命(319 年,仅次于汉),短命又分裂就只有晋。晋虽然说起来也有155 年,但正儿八经算是个统一王朝的,也就是从公元280 年武帝灭吴,到公元291 年八王之乱这10 年,以后就是自相残杀、抱残守缺和坐以待毙,huáng仁宇先生便认为它"始终不是一个正规的朝代"(《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我们也主张把它看作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的组成部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