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顶商人胡雪岩_高阳【完结】(122)

  却一直未获成议。到同治十二年大北公司既在黄埔设局营业,大东公司毫不

  客气地自香港经福州,设海线至上海宝山,再转接至英租界,开张营业。 盛宣怀是早已看出电报这项万里一瞬,恍同晤对的通信利器,必有前

  途;但在内地架设陆线,颇为不易,最大的障碍是,破坏了人家的风水,一 定会发生冲突,即令勉强架设好了,亦会遭人拔杆剪线,所以对此事的进行,

  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样到了光绪五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因为伊犁交涉,中俄关系大 为紧张,除西北以外,东北及朝鲜的情势亦颇为不稳。李鸿章统筹军务全局,

  看人家有电报之利,掌握军情,占尽先机,未战已先输一着,因而接纳盛宣 怀的建议,延聘大北公司的技术人员,架设自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起,到天

  津北洋公所的陆线,试办军报,效果良好。这一来,盛宣怀自然要进一步建 议,创设由天津至上海的陆线电报。光绪六年七月,李鸿章上奏:“用兵之

  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泰西各国于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陆路则 有火轮车,飞行绝迹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于是和则玉

  帛相亲,战则兵戎相见,海围如户庭焉。近来俄罗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 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

  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以迟速悬殊,望尘莫及。”

  最明显的实例是,曾纪泽从俄国打回来的电报,到上海只须一天;而 上海至北京,由轮船传递,要六、七天,如果海道不通,由陆路驿递,最快

  也得十天,“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反迟十倍。” 电报的灵捷,真令人梦想不到。

  至于军务上的用途,李鸿章举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的军报为例, 说是“号如各营,顷刻响应”。这两句话对醇亲王来说,真有莫大的魅力,

  全力支持李鸿章的要求,亦即是接纳了盛宣怀的策划,决定建设天津至上海 的陆路电线,当然是委任盛宣怀负责筹备。

  其时他在招商局舞弊的案子,已将发作,盛宣怀看得很清楚,筹办内 陆电报一事办成功,可以将功折罪;但必须从速进行,而且要诸端并举,头

  绪搞得非常复杂,非由他一手经理,换‘个人就无从措手不可,因为那一来 即令有了处分,亦不能马上执行。只要一拖下来,等大功告成,李鸿章奏请

  奖叙,自然可以抵消原有的处分。

  因此,盛宣怀首先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奉到总办的差委外,立刻到 上海聘请丹麦教习,在天津开办电报学堂;同时向外洋采买机器,三天一个

  禀帖;五天一个条陈,把场面搞得非常热闹,至于最要紧的勘察线路,却不 妨慢慢进行,他知道这件事很麻烦,不愿一上来便遭遇一片反对的声浪,且

  等机器买到了,人也训练好了,诸事就绪,就差架线,那时用一道上谕,责 成沿路各省督抚实力奉行,自然畅能无阻。

  胡雪岩料事,一向总有七八分把握;在他以为盛宣怀这一关就算能过 得去,“电报总局总办”这个差使,一定不保。哪知这一回的预料,完全落 空。

  依然是徐用仪那里来的消息,刘坤一的奏折,让慈禧太后塞在抽斗里 了。凡是外省的奏折,由各省驻京的“提塘官。,直接送交内奏事处,用黄

  匣呈送御前——目前是送到长春宫由慈禧太后先看,在软而厚的折子上,用 指甲掐出记号,内奏事处的太监看掐痕用朱笔代批,不外乎“知道了”、“该

  部知道”、“交议”,以及请安折子上批一个“安”字之类。

  凡是重要事件,一定“交议”亦就是交军机,名为处议奏;在第二天 一清早发交值班的军机章京,名为“早事”,奏折留中,“早事”不下,军机

  处根本不知有此一折,自然也就无从催问,当然也可以假作不知,故意不问; 盛宣怀在军机都打点到了,所以绝无人谈论刘坤一有这么一个复奏。

  能使得慈禧太后作此釜底抽薪的措施,有人说是李莲英的功劳;但据 徐用仪说,却得力于醇王的庇护;而醇王的肯出大力,主要还是盛宣怀那三 寸不烂之舌厉害。

  由于李莲英的保荐,醇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 原来从光绪皇帝接位以后,醇王是“皇帝本生父”的身分,大家怕他以“太

  上皇”自居,所以近支亲贵及朝中重臣,都认为他不宜过问政务,投闲置散, 只管着神机营,六七年下来,不免静极思动;如今慈安太后驾崩,慈禧太后

  大权独揽,而恭王当政二十年,已有倦勤的模样,看样子起而代之的日子已 不会远。一旦接了军机处,必定同时也接总理衙门,当今政事,最要紧的是

  洋务,听说盛宣怀在这方面是个难得的人才;又听说电报是最得力的“耳目”, 究竟如何得力?却还茫然不解,因而听得李鸿章谈起盛宣怀的能干,以及筹

  办电报总局如何尽心尽力,当即欣然表示:“我很想找他来谈一谈。”

  盛宣怀以前虽没有见过醇王,但醇王信任的一个门客“张师爷”,却早 为盛宣怀所结纳,逢年过节,必有礼物;不一定贵重,但样数很多,而且常

  常有新奇之物,显得情意殷勤,张师爷对盛宣怀颇有好感,所以在他未见醇 王以前,特别关照两点:第一、醇王跟恭王不同,恭王认为中国要跟西洋学,

  醇王不以为中国人不如洋人。第二、醇王虽然好武,但自己觉得书也读得很

  好,诗文都不差,所以说话时要当心,千万不能让他觉得人家以为他但明武 略,并无文采。

  盛宣怀心领神会,想起素有往来的工部尚书翁同齸,身为帝师,与醇 王走得很近,常常吟诗唱和,便去抄了些醇王的诗稿来,念熟了好几首,以 备“不时之需”。

  在府中抚松草堂大礼谒见了醇王,自然是站着回话;略略报了履历, 静听醇王发问。

  “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醇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便即问说:“你也读过兵 书?”

  “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 忧国忧民,竟致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

  想了。”盛宣怀略停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湔雪国耻;宣怀也 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

  所谓“力擒三凶”,是指“辛酉政变”时,醇王受密命在热河回銮途中, 夜擒肃顺;到京以后,又主持逮捕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那是醇王早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