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40)

  答:啾啾挺好的,她现在上初中一年级。我想趁此机会谈谈我的教育观念,我对孩子要求什么。她上小学时,和别的同学相比非常轻松,课外班一个也没上,有大量时间读课外书,功课也对付得很好,在班上一直是前一、二名。升初中的时候,我给她选了一个离家最近的学校,就在家门口,从窗口可以看见学校的操场,去学校五分钟就到了。我完全可以选一个更有名的学校,她是市三好学生,应该是容易进的,但是我觉得让她轻松是最重要的。十五中也是北京市的重点学校,生源不错,她的这个班优秀生比较密集,所以要说成绩的排名,就比上小学时退了一点,大概在前五、六名波动。我告诉她这不重要,成绩中上就行了,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和快乐。我让她自然发展,不要求她以后一定上清华、北大,上名校不一定就优秀、幸福。孩子未来会怎样,谁都不知道,这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一半掌握在她自己手里。掌握在上帝手里的那一半,父母毫无办法,掌握在她自己手里的那一半,父母可以有所作为,就是通过正确的教育帮助她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真正优秀的素质。

  问:听到您讲女儿的事情,我想您一定非常骄傲,她能在那么小的年纪有那么深的哲学思考,我想她的这些哲学思考肯定会影响到她的行为,会在同学中显得比较另类和独立,甚至会感到孤独,我想问您对此有怎样的引导?

  答:我觉得没什么可骄傲的,其实这个很普遍,孩子都是聪明的,都会有自发的哲学思考。我并不刻意地要她去思考这种问题,作为一个家长,我只是注意观察和引导,决不强调。你说想这种问题的孩子在同学中容易显得另类和孤独,其实不一定。啾啾性格比较内向,但是待人温和,和同学相处得挺融洽。如果是钻到了这种问题里出不来,就可能很痛苦,并且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但在她身上没有丝毫这种迹象,一般来说,在一个孩子尤其女孩子身上也不太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持人:谢谢周老师这么耐心对我们的问题进行回答,今天不得不告一段落了。每一次与大师的交流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看清楚世界。最后再请周老师给我们广东学子说几句话。

  答:应该是我感谢你们,每一次像这样面对年轻学子一张张充满热情的可爱的面孔,我都感到人生非常美好,我能从事写作非常幸运,你们的认可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现在我觉得没有当老师是一件遗憾的事,当老师能够天天和年轻人在一起,退而求其次,今后我要经常来学校,来广东的大学。(掌声)

  第25章 道德的根本(1)

  (前言)

  道德问题是人生哲学的重大主题。在中西哲学中,从源头上看,道德问题的探究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基本上就是一种道德哲学。在西方,苏格拉底探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善,也就是什么是好的生活,正当的生活,道德的生活。人不但要过幸福的生活,让自己满意的生活,人还应该过正当的生活,作为人来说应该过的生活,配得上“人”这个称号的生活。所谓道德,就是真正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探究道德问题,不能局限在规范上,停留在规范上,比如说五讲四美、遵守纪律之类。也不应该与意识形态相混淆,我们是有这个毛病的,往往一讲道德教育,就是爱国主义啊,集体主义啊,这些东西严格地说来不属于道德范畴,而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这些东西当然也可以谈,但至少没有触及道德的根本。真正谈道德问题,我觉得应该从根上去谈,就是道德在人性中的基础究竟是什么,一个人怎么样才是配得上“人”这个称号的,一个社会怎么样才是适合于人真正作为“人”生活的。

  我一直强调,人身上有两个东西是最宝贵的,一是生命,二是灵魂。我讲幸福问题抓住的是这两个东西,得出的结论是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灵魂的丰富。现在我讲道德问题,抓住的也是这两个东西,道德的基础也是在这两个东西里面。作为生命,人对其他生命应该有、按理说也确实会有同情心。那么,这个同情心就是道德的一个基础。所谓同情心,无非是指人和人之间互相都把对方当作生命来对待,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有的情感。作为灵魂,人是有尊严的,应该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那么,这个尊严感就是道德的另一个基础。所谓尊严感,无非是指人和人之间互相都把对方当作灵魂来对待,这是灵魂与灵魂之间应该有的态度。

  在西方哲学中,哲学家们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道德的基础的。大体来说,英国哲学家比较强调同情心,德国哲学家比较强调尊严感。我本人觉得两者都对,可以把它们结合起来,不妨说同情心是道德的初级基础,尊严感是道德的高级基础。有同情心,作为生命对别的生命有同情的感应,就是善良;有尊严感,意识到并且在行为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就是高贵。所以,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善良和高贵。

  我们谈论道德,理应从人性出发,抓住生命和灵魂这两个最重要的东西,抓住人性的这两头,生命是人性的地基,灵魂是人性的上层建筑,不能光从中间的社会层面来谈。中国的儒家,虽然也有这两方面的谈论,比如孟子讲的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荀子讲的人因为有“义”所以“最为天下贵”接近于灵魂的尊严,但是,总的来说,儒家传统太看重社会这个层面了,主流是从维护宗法社会的秩序来谈道德问题。其实,一个社会,只有其成员生命的质量高,灵魂的质量高,社会整体的质量才会高。社会是干什么用的?我说社会应该是为生命和灵魂服务的。一个好的社会秩序,应该保护生命和灵魂的自由,让二者得到很好的生长,这两头有好的状态,当中那个社会层面就自然会有好的状态。如果只顾社会的稳定,为此牺牲生命和灵魂,这个社会就一定有问题。生命的同情,灵魂的尊严,这两条是道德的根本,有了这两条,那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就能纲举目张,很自然的事情,用不着你去盯着,道德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自律。

  一、道德的基础之一:同情心

  1.同情心是道德的初级基础

  在中西哲学家中,都有人主张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础,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在中国是孟子,在西方是亚当·斯密。

  孟子说,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看到别人在痛苦,你会感到难受,其实他说的就是同情心。他说这个东西是“仁之端”,是道德的开端。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呢,就“非人也”,就不是人,人和禽兽的区别是从有没有同情心开始的。

  亚当·斯密,他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家。他一生写了两本大书,一本是《国富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之作,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就是谈道德问题的。他是怎么谈的呢?他是立足于人性来分析的。他说,从人性来说,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生命的个体,人都是利己的,是趋利避害的,对生命有利的就追求,对生命有害的就逃避,这是生命的本能。但是,另一方面,人还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你是利己的,别人也是利己的,你爱自己的生命,别人也爱自己的生命,你能够推己及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比利己心可能弱一些,但也很强烈,可以说是生命的第二本能。这个同情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道德,即正义和仁慈,而人类所有其他的道德都是从这两种基本道德派生出来的,因此归根到底也都是从同情心发端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