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周国平自选集_周国平【完结】(52)

  在这巧妙的讽刺中浸透着怎样的辛酸啊。我敢断定,正是为了摆脱在成人中感到的异乎寻常 的孤独,圣埃克苏佩里才孕育出小王子这个形象的。他通过小王子的眼睛来看成人世界,发 现大人们全在无事空忙,为占有、权力、虚荣、学问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活着。他得出结论 :大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相反,孩子们是知道的,就像小王子所说的:"只有孩子 们知道他们在寻找些什么,他们会为了一个破布娃娃而不惜让时光流逝,于是那布娃娃就变 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们拿走,他们就哭了。"孩子并不问破布娃娃值多少钱,它当然 不值钱啦,可是,他们天天抱着它,和它说话,便对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钱的东西更 有价值了。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 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许多成人之可悲,就在于失去了孩 子时期曾经拥有的这样的真性情。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我们也常可发现看似不经意的对成人世界的讽刺。有一篇童话讲一双幸 运套鞋的故事,它是这样开头的:在一幢房子里正在举行一个盛大晚会,客人们就某个无聊 话题发生了争论。安徒生接着写道:"谈话既然走向两个极端,除了有人送来一份内容不值 一读的报纸外,没有什么能打断它--我们暂且到放外套、手杖、雨伞和套鞋的前厅去看一 下吧。"笔锋由此转到那双套鞋上。当然,在安徒生看来,这双不起眼的套鞋远比客厅里那 貌似有学问的谈话有趣得多。在另一篇童话中,安徒生让一些成人依次经过一条横在大海和 树林之间的公路。对于这片美丽的景致,一个地主谈论着把那些树砍了可以卖多少钱,一个 小伙子盘算着怎样把磨坊主的女儿约来幽会,一辆公共马车上的乘客全都睡着了,一个画家 自鸣得意地画了一幅刻板的风景画。最后来了一个穷苦的女孩子,她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 没有做。"她惨白的美丽面孔对着树林倾听。当她望见大海上的天空时,她的眼珠忽然发亮 ,她的双手合在一起。"虽然她自己并不懂得这时渗透了她全身的感觉,但是,惟有她读懂 了眼前的这片风景。

  无须再引证著名的《皇帝的新装》,在那里面,也是一个孩子说出了所有大人都视而不见的 真相,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于成人的看法都相当悲观。不过, 安徒生并未丧失信心,他曾说,他写童话时顺便也给大人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我相 信,凡童话佳作都是值得成人想想的,它们如同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身上业已习以为常的庸 俗,但愿我们能够因此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心。

  19969

  : >

  苦难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 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 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 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 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 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 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 ,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 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 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 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 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 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 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 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 。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 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 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 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 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 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 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 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 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 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 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 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 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 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 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 ,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 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 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 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 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99610

  : >

  名人和明星

  周国平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个盛产名人的时代。这当然要归功于传媒的发达,尤其是 电视的普及,使得随便哪个人的名字和面孔很容易让公众熟悉。风气所染,从前在寒窗下苦 读的书生们终于也按捺不住,纷纷破窗而出。人们仿佛已经羞于默默无闻,争相吸引传媒的 注意,以增大知名度为荣。古希腊晚期的一位喜剧家在缅怀早期的七智者时曾说:"从前世 界上只有七个智者,而如今要找七个自认不是智者的人也不容易了。"现在我们可以说:从 前几十年才出一个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个自认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