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_黄绅【完结】(31)

  作为一个志趣高远、命运多舛的人,杜甫在颠沛流离、艰难困苦之际,既不贪图功名,也不羡慕荣华,而能始终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们,将对自身的感叹,转化为对他人的同情。当他在途中遇到大水,感叹的不是行路的艰难,而是:“应沉数州没,如听万室哭。”“因悲林中士,未脱众鱼腹。”(《三川观水涨二十韵》)当他身受炎热之苦的时候,白天想的是干旱给百姓带来的灾害:“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夏日叹》)夜晚想的是那些连洗个澡都不可得的士兵:“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夏夜叹》)当他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颠沛的时候,想的是:“此身免荷芟,未敢辞路难!”(《寒峡》)当他避乱外出,在回成都后看到草堂破败、树木凋伤时,想的是:“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四松》)时时处处,推己及人,这正是他的境界要远远高于贾谊等人的地方。

  “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鱼在网中绝望地挣扎,鸟在空中自由地歌唱,虽然万物的命运各有不同,但一个怀有恻隐之心的仁者,应当一视同仁地看待,不能理所当然地让谁去承受不幸。有了这样的认识,杜甫对比他更不幸的人们,必然充满同情心。由于杜甫从不曾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夙愿,从而一直怀有“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之沟中”的负罪感,并对济世泽民怀有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还只是幻想能有千万间大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在《寄柏学士林居》中进而呼喊:“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

  也许是由于没有杜甫的境遇,也许是由于没有杜甫的情感,也许是由于没有杜甫的襟怀,也许是叹服杜甫的伟大,也许是不愿跟着前人学语,总之,虽然这些诗句一直脍炙人口,但后世同样的作品却不多见。比较相似的是白居易的几首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百姓多寒不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新制绫袄成感事有咏》)。宋人曾将杜、白的诗作过一番比较:“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黄彻《?溪诗话》)白居易能不和一般官吏同流合污,这是他可贵之处。但从他一生行事看,所信奉的主要还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而杜甫则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白居易是推己及人,杜甫则是舍己为人。方孝孺说杜甫:“此其心愿世之人咸得其所而已,虽饥寒有不暇顾,视夫自私之徒,如蝼蚁之求穴,则叹而哀之。是心也,使幸而达诸天下,虽致治如唐虞之盛可也。彼浅德者,顾以大言为先生病。呜呼,先生庶乎人而能天者也!其寓于言,岂众人之所能识哉?”(《成都杜先生草堂碑》)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白居易没有,纵观中国历史,也很罕见。另外,由于杜甫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士大夫缺乏的品质,即和下层民众平等的交往,及由此产生的亲密的感情。黄生说:“杜公关心民物,忧乐无方,真境相对,真情相触,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杜诗说》)白居易对下层民众不能说没有同情心,但这种同情,总带有恩赐怜悯的味儿。和杜诗相比,白诗只是学其意、效其词,缺乏切身的感受,因此也就不像杜诗那样真切动人。

  石犀厌胜

  石犀厌胜

  战国秦昭王时(公元前250年左右),蜀郡守李冰率领当地民众,在今四川灌县城西岷江中游,兴建了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即驰名中外的都江堰,使夹带大量泥沙奔腾直下的岷江,变害为益,使蜀中数百万亩农田,化险为夷。从此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常璩《华阳国志》)。至今农桑,犹赖其利。据说“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沉之于渊也”(郦道元《水经注》)。有的石犀,直到南宋,依然保留在李冰的祀庙之中。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作过记载:“石犀在庙之东阶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陕之铁牛耳。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毋需多怪。仅就不图安逸、不避艰险、不尸其位、忧民所忧这几点来说,李冰的功德,就可同苍苍玉垒、泱泱岷江,与世共存了。

  据史载,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七八月间,蜀中淫雨不绝,江水泛滥成灾。但是,当时蜀中的一些官民,却只是对着那两头石犀顶礼膜拜,期待它们能够“显灵”,制伏“水怪”的作乱,而将当年李冰抗灾的精神,反倒抛在一边。杜甫有感于此,作了一首《石犀行》。此诗警策,在“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二句。所谓“厌胜”,是古代一种迷信的说法,以为人们能够靠诅咒来制胜。天凤四年(17)八月,“(王)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汉书?王莽传》)。尽管威斗并不能挽救王莽的灭亡,但厌胜却依然为一些人所乐用。当时蜀中一些人期待石犀显灵,同王莽寄希望于威斗,实际上是一回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