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151)

  [2] 相关代表性论著,可参见蔡尚思《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蔡元培与中国学术思想界》,上海棠棣出版社,1950;孙常炜《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张晓唯《蔡元培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张晓唯《蔡元培与胡适(1917~1937)——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金林祥《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梁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论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叶隽考释《蔡元培:大学的意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吴家莹《校长如何实践其治校理念——蔡元培的经验》,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该书初版名为《蔡元培与北大校务革新》,由台湾花莲师范学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于1992年出版);张晓唯《蔡元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有代表性的论文包括: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载《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22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199~269页;戴维翰(William J.Duiker)《蔡元培与儒家传统》、《蔡元培的人文主义与民国的教育改革》,史华慈(B. I. Schwartz)等著《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应星《塑造中国大学精神的现代实践——以蔡元培1917年~1923年对北京大学的改造为中心》,甘阳、李猛编《中国大学改革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其他相关的学术论文,可参见蔡元培研究会编《论蔡元培——纪念蔡元培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研究集》、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与现代中国: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以及北京大学校史馆编《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所列论文目录。

  [3] 梁漱溟:《纪念蔡元培先生》,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第144页。

  [4] 金耀基:《蔡元培先生象征的学术世界——蔡元培先生新墓碑落成有感》,《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2001,第86页。

  [5] 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蔡元培研究集》,第122页。

  [6] 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读书》2005年第4期,第3页。

  [7]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前后,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北大历史和蔡元培的著作,包括: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三联书店,1998;〔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0)》,金安平、张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美〕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张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8] 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第372页。

  [9] 相关著述可参见高天明《近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4年10月;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另外“大学精神”也以标题形式出现在有关中国大学问题的历史文选中,参见杨东平编《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2000;何光沪等编《大学精神档案·当代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 彭刚:《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记忆的转向”》,《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2期,第4~6页。

  [11]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德〕冯亚琳、阿斯特莉特·埃尔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伟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87页。

  [12]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44页。

  [13]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第68~71页。

  [14]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40页。

  [15]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导论”第1页,第49~51、81页。在对仪式研究较为深入的人类学领域,仪式一直被视为诠释人类情绪、情感以及复杂社会关系的一种工具。从表述和内容方面看,从早期的神话-仪式学派到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解释主义,对仪式问题的关注有一个明显的从“宗教”到“社会”的内在变化。仪式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并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对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的仪式的集中讨论,可参见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对于中国具体问题的集中讨论,可参见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 〔德〕扬·阿斯曼:《什么是“文化记忆”?》,陈国战译,《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6期,第18~19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