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152)

  [17]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金寿福译,《光明日报》2016年3月26日,第11版。

  [18] 〔德〕扬·阿斯曼:《关于文化记忆理论》,金寿福译,陈新、彭刚主编《历史与思想》第1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第1页。

  [19] 〔德〕扬·阿斯曼:《关于文化记忆理论》,陈新、彭刚主编《历史与思想》,第11页。

  [20] 〔德〕扬·阿斯曼:《什么是“文化记忆”?》,陈国战译,《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6期,第23页。

  [21] Jan Assmann,Moses the Egyptian:the Memory of Egypt in Western Monotheism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汤志杰:《追寻记忆的痕迹——二阶观察的解谜活动》,《新史学》第14卷第3期,2003年9月。

  [22] Jan Assmann and John Czaplicka,“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New German Critique,No.65,Cultural History/Cultural Studies (Spring-Summer,1995),pp.125-133.〔德〕扬·阿斯曼:《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王霄兵译,《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德〕扬·阿斯曼:《文学的记忆》,曲平梅译,陈启能、王学典、姜芃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第39~55页。

  [23] 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第443~455页。相关的方法论的反思,可以参考Jeffrey K.Olick,Joyce Robbins,“Social Memory Studies:From ‘Collective Memory’to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Mnemonic Practi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ume 24(1998),pp.105-140。

  [24] 沈坚:《记忆与历史的博弈:法国记忆史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209~210页。

  [25] 孙江:《皮埃尔·诺拉及其〈记忆之场〉》,〔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黄艳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1~16页。

  [26] 〔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与历史之间:场所问题》,黄艳红译,〔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第20页。

  [27] 〔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与历史之间:场所问题》,黄艳红译,〔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第21页。

  [28] 沈坚:《法国史学的新发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第76~89页。

  [29]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第8~10页。

  [30] 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导论”第17~20页。

  [31] 〔美〕汉斯·凯尔纳:《此刻“不再”》,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第252页。

  [32] 〔美〕阿尔文·H.罗森菲尔德:《安妮·弗兰克及纳粹屠犹记忆之前景》,梁民政译,宋立宏校,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8辑《纳粹屠犹:历史与记忆》,大象出版社,2007。

  [33] 〔德〕阿莱达·阿斯曼:《记忆还是遗忘:如何走出共同的暴力历史?》,《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6期,第30~32页。

  [34] 〔美〕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郑学勤译,三联书店,2004,第21页。

  [35] 〔德〕约恩·吕森:《消解历史的秩序——现代和后现代交叉处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记忆的问题》,张永华译,陈启能、王学典、姜芃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第7页。

  [36]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7] Barry Schwartz,“The Reconstruction of Abraham Lincoln,” in David Middleton and Derek Edwards,eds.,Collective Remembering(London:Sage,1990),pp.81-107.具体论述可参见施瓦茨的两本专著:George Washington: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Symbol (New York:Free Press,1987);Abraham Lincoln and the Forge of National Memor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38]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第139页。

  [39]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53页。

  [40] 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

  [41]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第138页。

  [42] 参见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黄东兰主编《身体·心性·权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王笛主编《时间·空间·书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收录的相关文章。

  [43] 赵世瑜:《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氏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第297~323页;赵世瑜的《传说·历史·历史记忆》和《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均收入《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第73~124页)。

  [44] 卢元伟:《历史记忆的建构及其限制——以林则徐英雄形象的建构为例的考察》,《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9期,第65~70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