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20)

  [18] 罗志田:《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学人》第4辑,1993,第18—19页。

  [19] 蒋梦麟:《西潮》,台北:中华日报社,1961年4版,第4页。

  [20] 参见林毓生《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之危机》,收入其《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第147—159页。

  [21] 参见Arthur O. Lovejoy,“The Chinese Origins of a Romantism”,in idem,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New York:Putnam,1960),pp.99-135,particularly 102-110.

  [22] Chinese Repository,III:8(Dec. 1834),p.379;Eliza G. Bridgman,ed.,The Life and Labors of Elijah Coleman Bridgman(New York:Anson DF Randolph,1864),p.216.

  [23] “Griffith John to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ca. 1869,in R. Wardlaw Thompson,ed.,Griffith John: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China (New York:A.C. Armstrong,1906),p.254.

  [24] 参见詹森(Marius B. Jansen)为罗兹曼(Gilbert Rozman)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所写的第二章“国际环境”,特别是第41—57页。

  [25] 关于the Nemesis,参见Daniel R. Headrick,The Tools of Empire: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New York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pp.43-54.

  [26] 说详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东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27] 胡适日记,1926年10月8日。

  [28] Jean-Francois Revel,Without Marx or Jesus(Garden City,N.Y.:Dell,1971),p.139.

  [29] 具有诡论意味的是,一旦中国士人自己承担起输入西方文化的任务,传教士的影响立刻式微。西学在中国能形成大潮,传教士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但这股大潮却反过来把始作俑者推到边缘的地位,这个结局大约是传教士未能始所料及的。

  [30]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议》《制洋器议》。

  [31] 转引自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第177页。

  [32] 各家说法皆转引自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第522页。

  [33] 攻法子:《敬告我乡人》,原载《浙江潮》第2期,1903年3月,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编》第1卷(下),第500页。该书全3卷,由三联书店1960—1977年出版。

  [34] 《严复集》第3册,第558—559页。

  [35] 宓克著、严复译《支那教案论》,南洋公学译书院重印本(光绪十八年初版),第28页A。需要说明的是,宓克本人并不赞同这种“吾非除旧,何由布新”之势不两立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晚清那些主张“翼教”的人,在文化不可分这一点上倒与西方传教士的观念接近。此不详论。

  [36] 冯友兰:《新事论》,商务印书馆,1947,第26—27页。

  [37] 叶德辉:《郋园书札·与皮鹿门书》,长沙中国古书刊印社1935年《郋园全书》汇印本,第9页B。

  [38] 参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第244—247页。

  [39] Jonathan D. Spence,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New York & London:Norton,1990).

  [40] 转引自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第177页。

  [41] Archibald Little,gleanings From Fifty Years in China(London:Sampson Low,Marston,1910),p.37.

  [42] 黄远庸:《新旧思想之冲突》,《黄远生遗著》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上海1938年增订本,第120页。

  [43]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第6期,1991年8月,第23页,邓实的话也转引自同页。

  [44] 转引自Benjamin Schwartz,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p.87.

  [45] 《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原载《游学译编》第6期,1903年4月,《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编》卷1(上),第381—84页。

  [46] 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转引自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2,第81页。

  [47] Cf. Isaiah Berlin,“The Bent Twig:On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idem,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London:Murray,1990),pp.238-261.

  [48] 陈王:《论婚礼之弊》,原载《觉民》第1—5合刊,1904年,《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编》卷1(下),第854—858页。

  [49] 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

  [50] 钱穆:《中国思想史》,第165、175页。

  [51] 陶希圣:《北大、五四及其应负的责任》,《学府纪闻——国立北京大学》,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第41页。

  [52] 《筹办洋务始末(同治朝)》卷47,第24页;卷48,第16页。

  [53]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议》《制洋器议》。

  [54] 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433页。

  [55] 参见Erich Fromm,Escape from Freedom(New York:Farrar & Reinhart,1941).

  [56] 胡适日记,1929年4月27日。

  [57] 参见Joseph R. Levenson,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2nd ed.(Berke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Press,1967).

  [58] 康有为:《康子内外篇·阖闢篇》,中华书局,1988,第3页。

  [59]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编》卷1(上),第221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