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212)

  斯年下忱以为,先生如来,则真来;不来,则真不来。……真来的两个条件:一人、二办法。须于半年之内,能招致十个以上之教员,(新者)旧教员再有一部分回来,更须有几个负责任的人,然后可以济事。教务长、三科院长似皆不便仍旧,盖旧者无非意在盘踞而已。……此一层实是难题。

  办法则有下列之要点。一、必与学生约,不胡乱管事,[二]、必与教员约,逐渐减少兼职,以至于无。

  若不来,似亦不妨直说无办法故不来,学生如不用功,教员如不辞兼职,来亦无益,等。如此,明达者或亦可谅也。

  斯年不敢劝先生究竟就否,但愿先生来亦积极,退亦积极,如走中间之一路,后来恐不可收拾耳。[214]

  他还说,从感情论,蔡元培是“不可不来”,但就事实而言,一来“即须与固位者争”。若只是挂虚名,又会让学生以为“虽蔡先生来亦不过尔尔”,从此爱戴之心付诸东流,反而使“讥诮者更振振有词”。傅斯年站在蔡的立场考虑,所言确有见识,无论“人”还是“办法”都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事。7月底,蔡元培在日记中列出了一个北大主要人员名单,[215]可见其对回北大之事并不是没有动过心,傅斯年所提之事也应仔细考虑筹划过。最终,他仍选了一条偏向“中间”的道路——缓期回校。“九个月”的约定,看似时间明确,九个月中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料,是否会有“特殊阻力”亦无法得知,这一承诺多少有些“镜花水月”之感。不过,蔡元培同意出任校长的消息,仍不失为一剂安抚的良剂。此后,蔡元培忙于中央研究院事务,始终无暇回到北大。直到1930年9月19日,国府第94次会议议决,照准蔡元培辞职,遗缺由陈大齐代理,并于12月4日正式公布蒋梦麟为北大校长,北大另一个时代也由此开启。[216]

  小结

  1929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迎来了建校三十一年。对于历劫重生的北京大学来说,急需一场鼓舞人心的集会以重振士气。虽然并非大庆之年,但校庆纪念活动的规模仍甚为宏大。纪念会各项活动被安排到三天举行,北大三院张灯结彩,遍悬彩旗。除了17日当日的纪念大会之外,各项成绩展览、学术演讲、表演游艺、运动比赛有条不紊地进行。[217]《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作为纪念大会的保留节目也按时出版。在沪休养的蔡元培,因病不能回北平参加纪念会。不过,他在校庆前一个月就完成了《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序言的写作,以文字表示庆祝。在序言中,他提醒全校同人注意两点:一是“要去尽虚荣心,而发起自信心”;二是“要以学术为惟一之目的,而不要想包办一切”。与一般概念中校庆主题的祥和之气不同,他以颇为严厉的语气说道:

  有一部分的人,好引过去的历史北大的光荣,尤以五四一役为口头禅;不知北大过去中差强人意之举,半由于人才之集中,半亦由于地位之特别。盖当时首都仅有此惟一之国立大学,故于不知不觉中当艰难之冲,而隐隐然取得领袖之资格,而所谓贪天功以为己力之嫌疑,亦即由此而起。今则首都既已南迁。一市之中,大学林立,一国之中,大学更林立。北大不过许多大学中的一校,决不宜狃于已往的光荣,妄自尊大。要在有日进无疆的自信心,不凭借何等地位,而自能崭然露头角。[218]

  蔡元培虽然名义上仍担任北大校长,但立论上只谈规劝学生专心学业,不再涉及对北大过往的总结和以后的计划,言辞之间已经没有了周年纪念刊序言中那样的热情和希望,更多的是洞彻时局之后的清醒与超然。

  1920年代末期是北大历史上颇为纷乱动荡的时期。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接手北平教育界之时,都不敢对这所自认为引领学界风气的学校掉以轻心。无论是刘哲对九校的改组还是北平大学区改革,虽然其出发点是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但背后无疑也包含了占领北大的考虑,因此也有前后相继的共通之处。北大与蔡元培被认为是一个理想时代的象征。自1928年6月改名中华大学起到1929年9月蔡元培同意出任校长止,恢复校名、废除北平大学区、要求蔡元培出长北大等一系列要求,始终贯彻抗议运动的始终。不同于以往北大师生声势浩大的“挽蔡”行动,北大教职员在这场运动中的声音是十分微弱的,在此过程中扮演运动主导者、推动者角色的,是部分坚决主张复校的学生。但因其抗争主题只关乎北大一校之兴衰,即便他们利用各种机会,试图扩大该运动的影响力,却未能如愿掀起席卷全国的大风潮。这种落差一方面带来了学生群体内部的分化,另一方面也使蔡元培与北大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隔膜。虽然蔡元培仍取其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但其在1923年辞职时备受推崇的“不合作主义”,却已被解释为消极的“不作为”,舆论已经悄然改变了对蔡元培的评价立场。

  对于蔡元培自己来说,这一时期也是其人生旅程中的重要转折。1929年8月,当蔡元培尚在犹豫是否接任校长时,傅斯年来信谈道:

  以环境与先生不适之故及少人之故,先生于政治大体上未作积极之表显,而于进退之际,或未得尽合时际之要求,故先生在世俗中之盛名,不复如昔。(即如去年先生去大学院,各地教育界并无如何表示。)此固不足计较,然一人声名得如先生当年之地步,既非偶然且不容易,持此可以建树事业,失之则吾等源源本本知其内外者,不能不发历史的悲叹。而此日北大同学热烈欢迎先生者,无非瞻望典型,怀念前修,若无以满足之,则先生在他们心中之信仰,必大为底略,如此则鄙夫易培基之党可以振振有词,而高阳相国日以争经费为口说者,真成北大元勋矣。若要倒此田地,实竟不得不下台,而先生盛名最后之留余地不复存矣。[219]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