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211)

  此段时间,北大内部各派学生意见分歧更加扩大。北大学生会议决派出李辛之、赵子懋为代表赴京请愿,坚决要求保存北大完整。与之对立的上课促成委员会则仍以即日开课为根本目标,要求援照女子大学前例,另赁校舍以便开课。他们不承认学生会派出的代表,曾致电中央各机关,称李、赵二人是“假窃公名”,别有企图。[192]李、赵二人在南京、上海等地颇为活跃,曾谒见蔡元培、蒋梦麟、陈大齐等,坚持要求取消北平大学区。[193]蔡元培对此表示,“李(石曾)先生办学主张,与余相同,其在北平大学主持教育,与余无异。余与李数十年患难至交,反李即是反余”。[194]此段表态或许并非蔡之原话,但从其对此次事件的冷淡态度来看,所言应该大致不差。

  在吴稚晖的调停下,南下代表接受“北大学院”的称谓,并同意对文、理、法三科进行改组以保存北大之完整。尽管学生对此办法仍有不少分歧,但对复校之事“均趋于主张从速解决之一途”。[195]此前已宣告结束的读书运动会再发宣言,仍主张尽快开课。宣言中提到:我们以为是张三来也好,是李四来也好,只求他是有诚意来办学,倒不妨在学术上来详细商量。若是我们只认定某人就配长北大,除某人外他人就不配长北大,那么北京大学便成了世袭万世一家一姓之学校了。[196]这份宣言有156人签名的上课宣言,参与人数占到当时在校生人数的半数以上。[197]复校一事对于大多数北大学生来说,已经不堪其苦,无论是否改名,不管何人长校,但求早日开学。北大教职员及学生大多建议“趁机收束”,赵子懋等人也感到“努力无方”。1月底,学生会最终经投票议决,同意以北平大学北大学院为校名,并以陈大齐为院长,仍照北大原有预算75000元为最高预算。[198]至此,北大复校运动暂时画上了句号。

  可惜这种平静并未持续得太久。1929年6月25日,行政院第27次会议议决于当年暑假内即行停止浙江大学区及北平大学区,年底前结束中央大学区。[199]消息传出之后,北大复校之声再次响起。北大学生会议决宣布恢复北京大学校名,改悬挂新校牌,并联络学校当局及教职员致电蔡元培,欢迎其回校主持一切,同时还致电国府及教育部请求任命蔡元培为校长。[200]北平大学校长李石曾此时也向国府递交辞呈,请蔡元培回校。[201]

  对于北大方面的盛情邀请,蔡元培的回应仍算不上积极。他对宁汉冲突升级之后的政局更为失望,离京赴沪,继续以“沉默对之”。[202]6月初,他再次明确提出辞去监察院院长一职,并于同日上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及国民政府,正式递交辞呈。[203]自1928年8月辞去大学院院长之后,蔡元培对政治大势的判断一直颇为消极,此时他已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中央研究院的建设,希望可以在其中有所作为。而他虽然不可能完全隔绝与教育界的联系,但对北平教育界诸多事情,非必要时并不会介入。[204]

  6月29日,蔡元培带病出席在天津召开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205]得知此消息后,北大教职工会及学生会均派代表赶赴天津,请其回校主持一切。蔡元培以体弱为由并没有答应去平,只是劝慰学生要以镇静态度对待复校,希望以法律途径表示诉求。[206]此后,北大教职员工会、学生会、南京北大同学会等迭次致电国府及教育部,请求明令蔡元培为北大校长,后又派出代表南下迎接蔡返校。[207]北大学生之所以坚决要求蔡元培回校,也有现实考虑。他们希望借助蔡元培的号召力联络北大,把已离校的旧教授尽数召回,且最好能将北大校务理出头绪。[208]对此,傅斯年也有清醒的判断,在给蔡元培的信中写道:

  北大学生之欢迎先生,非高阳相国(指李石曾——引者注)部下所喜也,亦非现在北大之教职员(无论以前与先生有无交情)所喜也。然学生之欢迎则出于真诚,其故有三:一、北大之传训固与先生不可折而为二,愿先生重来以为精神上之光宠。二、愿先生来能以宽博之态度拉回若干好的旧教员,增加若干好的新教员。三、愿先生来北大隆高其社会上之地位。然此三事,除第三稍须与名相干外,其他皆实事,非可以挂名之法满足人意者。故若于下列各事无充分之成绩,则此日北大学生热烈欢迎先生来校之忱为之散消。[209]

  出身北大的傅斯年恐怕最能了解北大内部众人的心态。作为旁观者,傅斯年或许还能冷静分析,而处于旋涡之中的蔡元培顾虑就更多。或是感于北大学生热情邀请,或是不愿见北大校务一蹶不振,蔡元培最终允诺九个月后“若无特殊阻力”便回北大。[210]9月10日,行政院第三十七次会议议决任命蔡元培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未到任前由陈大齐代理。[211]

  其实早在7月底就已经传出消息,会请蔡元培出长北大。当时,因李石曾与李书华均表示坚决不就北大校长之职,教育部长蒋梦麟在与李石曾、蔡元培、易培基、吴稚晖等人会商之后做出决定。[212]这之后的一个月,迟迟未见正式命令发表,说明蔡元培自己也还在犹豫。早在7月,当傅斯年得知蔡元培有意长校时,就曾致电劝阻:“必于经费、人才办法皆得解决,方孚众望。若但挂名,由人盘踞把持,大损盛名,且事恐不可收拾。”[213]8月底,傅斯年再次致函蔡元培讨论北大校长之事,说明蔡当时尚未下定决心。傅斯年在信中以“蔡先生不来,北大没有办法;蔡先生来,蔡先生没有办法”来概括当时的窘境,并细致分析道: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