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318)

  易白沙用较多篇幅阐述孔儒的历史面目及其不足,指出:“孔子当春秋季世,虽称显学,不过九家之一。主张君权于七十二诸侯,复大非世卿,倡均富,扫清阶级制度之弊,为平民所喜悦。故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此种势力,全由学说主张,足动当时上下之听。”但是,“秦始皇摧残学术,愚弄黔首,儒宗亦在坑焚之列。孔子弟子,善于革命,鲁诸儒遂持孔氏之祀器,往奔陈涉,此盖以王者受命之符,运动陈王,坚其揭竿之志……汉高祖震于儒家之威,鉴秦始覆辙,不敢再溺儒冠,祠孔子以太牢,博其欢心,是为孔子身后第一次享受冷牛肉之大礼。汉武当国,扩充高祖之用心,改良始皇之法术,欲蔽塞天下之聪明才智,不如专崇一说,以灭他说。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进而,易文在揭破“中国二千余年尊孔大秘密”之后,详细论述儒学自身的问题,驳斥了“以孔子一家之学术代表中国过去、未来之文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说教,指出:“孔子之学只能渭为儒家一家之学,必不可称以中国一国之学。盖孔学与国学绝然不同,非孔学之小,实国学范围之大也。朕即国家之思想,不可施于政治,尤不可施于学术。三代文物,炳然大观,岂一人所能统治”。[21]

  易白沙如此评论孔子,似乎更能为广大中间派人士所接受。

  但是,必须指出,如城门失火,殃及鱼池那样,任何革命在摧毁旧事物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偏颇的现象,那些不该否定的东西,在革命过后,也早晚会重新树立起来。然而,要革命在“保证不发生偏差”的情况下才能爆发,却是可笑的,因此总是指责革命的偏颇,指责新文化运动的“片面性”和“绝对化”错误也是可笑的。

  所以,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片面性”“绝对化”,笔者同意陈金川先生的评议:对陈独秀等五四新文化战士而言,当时“反传统”是有特定含义的,主要是指腐朽而顽固的封建传统。因为当时正值民国初创之际,封建余孽和封建幽灵仍在四处猖獗地活动,成为阻挠民主、科学精神传播的最大障碍和社会进步的最大阻力,只有毫不妥协地与旧的传统势力彻底决裂并全力铲除它,才能为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扫清障碍。所以说,陈独秀的这种反传统主义不仅具有唤醒民众的深刻的思想启蒙意义,而且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当时个别新文化战士提出过废除汉字、取消中医、改良种族之类的过激观点,但有这种主张的人也并非他的本意,而是一种反封建的急躁情绪的随意发泄和矫枉过正的激将法而已。陈独秀本人并不赞成废除汉字,只是主张汉字走拼音化道路;虽然他提倡白话文,但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格律诗词的艺术价值;虽然无情抨击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但对作为学者和教育家的孔子,仍表示相当之尊敬,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骂倒。这些都充分表明,当时陈独秀的反传统主义有特定的内涵和指向,不可任意曲解。有人总是貌似“辩证”地挑剔其中全盘否定封建传统所犯的“绝对化毛病”,其实这是最缺乏辩证眼光的庸人之见。如果对当时为害甚烈的阻挠社会进步的封建传统,也持“公允”的、“一分为二”的含糊态度,还有五四精神和开启中国现代化大门的新文化运动吗?!是否可以这样讲,在当时条件下,这种“绝对化毛病”是为了彻底反封建而在认识论上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片面性,就没有新文化运动。[22]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片面的深刻性”和“深刻的片面性”。人们总想折中、平稳地发展,但客观事物和社会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自然,作为历史反思,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历史转折时期,尽量减少矫枉过正带来的负面影响。

  蔡元培三顾茅庐请出“总司令”

  按照鲁迅的感觉,初期的《新青年》(主要是上海时期再加到北京后的初期)和陈独秀是寂寞的,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没有形成“运动”(这是细分而言,总体来说,所谓“新文化运动”,当然从1915年《青年》创刊就开始了)。走出寂寞,成为全国性的运动的转折点,是《新青年》移到北京,而关键性的人物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

  蔡元培,这位曾受过清王朝恩宠的翰林大学士,早就是清王朝的背叛者,他曾是光复会的创始人,1905年还曾一度与陈独秀等一起试验炸药,热衷于无政府主义的暗杀活动。辛亥革命时,他在孙中山民国政府中任教育总长。失败后,赴欧洲留学、考察,着重研究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在更加坚定民主政治的同时,对西方的教育制度产生浓厚兴趣,树立起教育救国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是一国立国之本,教育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国家的强弱兴衰。西方一些国家所以先进强盛,都是由于教育发达,因而,国民文化素质高,人才辈出,科学昌明。而中国所以落后,是由于教育不发达,因而,国民文化素质低下,人才奇缺,科学不昌明。1916年9月,他还在法国时,即收到北京政府教育总长范源廉的电报,促其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为他施展自己教育救国的抱负提供了机会。当他回到上海时,汪精卫、吴稚晖、马君武等不少友人反对他去北大这个是非之地,他却回答说:“吾人苟切实从教育着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23]可见其教育救国思想之坚定。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翻开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