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325)

  胡适自己在五年后写的一篇长文中,用第三人称做了这样的解释:文学革命起初,如他在美国留学时那样“只是几个私人的讨论,到了民国六年(即1917年——引者)1月才正式在杂志上发表第一篇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还是很和平的讨论”;“胡适自己常说他的历史癖太深,故不配作革命的事业。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陈独秀接着《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六年二月),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陈独秀的特别性质是他的一往直前的定力”。胡适对于文学的态度“始终只是一个历史进化的态度”,认为文学革命正在讨论时期。他当时正在用白话作诗词,取名为《尝试集》,并坦率地承认:“他的这种态度太和平了,若照他的这个态度做去,文学革命至少还须经过十年的讨论与尝试。但陈独秀的勇气,恰好补救了这个太持重的缺点。”接着,他用陈独秀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容他人之匡正”的话,说:“这种态度在当日颇引起一般人的反对。但当日若没有陈独秀的‘必不容他人之讨论之余地’的精神,文学革命运动决不能引起那样大的注意。”[59]

  胡适的这段叙述是实事求是的,充分说明胡适的求真求实,谨慎探索,实验主义的精神,与陈独秀的烈马嘶鸣,狂飙席卷,摧枯拉朽作风的差异与互补效应。这是辩证法的一个典型。

  “不容他人之匡正”,似乎有些霸气,有人认为不利于学术之发展,其实是不解其意。陈意很明确,并不反对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他之强调“不容他人之匡正”是“独至改良中国文学”而言。但是,他也不是不讲道理,他解释说:“盖吾国文化,倘已至文言一致地步,则以国语为文,达意状物,岂非天经地义,尚有何种疑义必待讨论乎?其必欲摈弃国语文学,而悍然以古文为文学正宗者,犹之清初历家排斥西法,乾嘉畴人非难地球绕日之说,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此无谓之讨论也!”[60]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发表,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很快发展成一次全国性的气势磅礴的文学革命运动。到1921年1月1日《新青年》出版第8卷第5号,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等12人发起成立“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止,仅在《新青年》上,就刊出讨论文学革命的重要的文章、通信50多篇,除胡、陈外,参加者中后来成名的有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朱经农、任鸿隽、欧阳予倩、周作人、俞平伯、朱希祖、潘公展等。在讨论中,胡适和陈独秀又发表了多篇文章和答信。至于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的讨论文章,就无法统计了。反对者的声音当然也不绝于耳,当时两派对比,据陈独秀所说是“赞成反对者各居其半”,可见斗争之激烈。最早的一篇反对文章就是被称为“古文大家”的守旧顽固派首领林琴南写的《论古文之不当废》。胡适见此文说:“喜而读之,以为定足供吾辈攻击古文者之研究,不意乃大失所望。林先生之言曰:‘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正是古文家之大病。古文家作文,全由熟读他人之文,得其声调口吻,读之烂熟,久之亦能仿效,却实不明其‘所以然’”。胡适由此得出结论:“林先生为古文大家,而其论《古文之不当废》,‘乃不能道其所以然’,则古文之当废也,不亦既明且显耶?”[61]

  所以,当时的旧文学根本不堪一击,新文学运动一路凯旋。

  如果说蔡元培任用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是他不拘一格聘人才的贤举,那么,举荐胡适入北大创办哲学研究所并任英文科教授会主任,则是蔡元培和陈独秀不拘一格用人才、伯乐相中千里马的又一个实例。因为当时胡适才26岁,而此举酝酿于胡适还未毕业之时。早在1917年1月,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而遭到拒绝时,陈就推荐由胡适出任。因为胡适尚未毕业,故由陈暂代。当时陈致胡适信说到为亚东图书馆谋扩大招股事,“书局成立后,编译之事尚待足下为柱石”。又告,蔡元培先生已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力约弟为文科学长,弟荐足下以代。此时无人,弟暂承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归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62]

  这年4月,胡适才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但是5月22日进行博士论文最后考试(口试)时,由杜威教授等6人组成的主试者,没有通过他的论文(此事当时知之者甚少,40年后,在袁同礼编辑的《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中才披露出来)。胡适于6月回国,7月10日到上海,即给母亲写信,其中说道:“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先生可于一二日内到上海,且俟他来一谈,再写何时归里。”[63]陈独秀因何来上海?与胡适交谈什么内容?至今材料阙如。胡回家后,9月10日才北上到达北京,即任北大教授,初与高一涵同住。蔡元培和陈独秀得此久盼而来的教学与文学革命大将,自然十分兴奋。胡适不负所望,21日,北大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即作演讲《大学与中国高等学问之关系》,给这个古老的学府吹进一股强劲的新风。接着,他担任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及中国古代哲学三科教学,立即成为北大最年轻最得力的教学骨干,月薪一下子定为280元,比陈独秀仅少20元。胡立即兴喜地写信给母亲,表示今后大嫂、三嫂及侄辈的生活,“概可由适承担”。由于倡议文学革命,他一回国就声誉鹊起,各处纷纷前来聘请演说,11月下旬,就做了四次。12月3日,胡适创办的哲学研究所成立,自任主任,同时兼任英文教授会主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