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614)

  他的安徽同乡老友朱蕴山,听说了这件事,买了几只鸭子去探望他,见他胃病发作,痛得在床上打滚。朱曾劝他不要搞托派,后来又受周恩来之托,劝他到延安去。他都未听从。所以,他逝世后,朱写诗曰:

  掀起红楼百丈潮,当年意气怒冲霄。

  暮年萧瑟殊难解,夜雨江津憾未消。

  一瓶一钵蜀西行,久病山中眼塞明。

  僵死到头终不变,盖棺论定老书生。

  到他去世的那一年——1942年初,生活的窘迫和“川省地势海拔较高”对他病体不利的影响,终于使他做出了移居贵阳的决定。在1942年1月9日和2月12日给杨鹏升的信中,都提到这件事:“川中生活,日益不支,弟病虽未好,或可冒险乘车往贵阳,以彼处生活比川中便宜一半。”但“终以病体不胜跋涉”而作罢。而在这两封信之间,即1月27、29日,恰有朱家骅赠送经蒋介石“谕示”的8000元,使他也暂时有了经济上的支持,没有冒险去贵阳,直到他逝世。

  陈独秀晚年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许多亲友都来帮助他,资助他,但是,他并非一概都接受:第一,“素无知交者,更不愿无缘受赐”[28]。第二,国民党的著名官僚或共产党的叛徒赠送的,即使出于同情而并非政治拉拢,他也坚决拒绝。如罗家伦等曾亲自送钱给他,他不要,弄得二人很尴尬。临走时,陈对他们说:“你们做你们的大官,发你们的大财,我不要你们的救济。”陈独秀主持中共时期著名的共产党活动家、后被捕在一次陪绑的假枪毙中吓破了胆而叛变的任卓宣曾汇给他200元,很快就退回了。陈说“你比我穷”,任不解。其实此话意味深长,乃指人格而已。第三,“无功不受禄。”他的音韵文字学著作《小学识字教本》,曾得到预支稿费1万元,因与教育部长陈立夫的书名纠纷,未能出版,这笔钱一直没有动用。对于朋友的资助,他也尽量写一些字联和诗词赠送。他的书法,特别是小篆,很有名气,一纸难求。北大同学会先后派罗汉(罗汉在1940年重庆遭日机大轰炸时牺牲)、何之瑜照顾陈独秀晚年的生活,还每月补贴他300元生活费。这对于陈独秀晚年生活的稳定,非常重要。陈就把他的书稿《连语类编》赠给北大,以资报答。

  生活是如此艰难,尤其是对这种近乎靠别人施舍度日的状况,对他这个早年提倡“独立自由之人格……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的自尊性极强的名人来说,[29]精神上带来无比的痛苦。在致杨鹏升的一系列书信中,充满着这样的字句:“由于医药费,曾与编译馆约过一稿,可以支取应用,不应以此累及友好”(1940年1月31日);“接行严转来汇票三百元,不胜惶恐之至……寄回恐拂盛意,受之实惭惑无既,辱在知己,并感谢字亦不敢出口也”(1940年2月26日);在接到印有独秀名字的信笺信封时,又说“屡承厚赐,何以报之”(1940年4月7日);还有在接到千元兑票时说:“屡承吾兄挂念鄙况,既感且渐,无以答雅意,如何可安”(1941年8月6日)。直到他逝世前一个多月给杨的最后一封信,还在说“复觉惭愧无状”,“且感且惭”(1942年4月5日);等等。

  对于这样的日子,一般人早已愁闷至极,但是陈独秀毕竟是一个历经磨难之人,屡受迫害、打击之外,被捕、坐牢甚至枪毙的威胁也经受过。他却善于苦中寻乐,如有一次还题写李白的诗赠友自嘲之:

  问君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30]

  在暂居郭家公馆时,曾与早年同乡好友胡子穆一家同居一宅,陈给胡写诗一首曰:

  嫩秧被地如茵绿,落日衔山似火红;

  闲倚柴门贪晚眺,不知辛苦乱离中。[31]

  日本侵略造成了国破家亡,人民受尽苦难,但大自然还是那样美丽,让人贪晚眺望,暂时忘却了乱离中的辛苦。

  陈独秀书岳飞《满江红》

  对于因形格势禁一时难以进行革命活动,他也能释怀。在石墙院,除了老友邓初医生常来看病外,还有一位为他看病的程里鸣大夫,时间一长,两人相交甚笃,无话不谈。有一次程笑着问:“陈老先生,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陈表示:“有话直说。”程说:“人们都说你老先生是半截子革命。”陈摇头叹息道:“你行医,不懂政治。你为我治好了病,无以答谢,给你写副对联吧。”于是,陈独秀为程写了以下一联:

  美酒饮到微醉处;

  好花看在半开时。[32]

  真是妙语!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不能亲身参加并领导革命和抗日战争了,但是我所从事的革命运动,像“美酒”“好花”一样,已经是“最美好的人生”了。

  其实,他的精神丝毫未颓,爱国热情也仍旺盛。在家徒四壁的墙上,唯一的装饰,就是他写的岳飞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早在武汉时期,他还给友人题赠岳飞“满江红”一词(解放后,收藏者怕招祸,把陈独秀的署名处理了)。

  另外,他的贫病交加,也丝毫没有减弱他的好学、博学的品性,更使他博得人们的钦佩和尊敬。上述江津县长罗宗文说:“他的字写得很好,我十分欣赏,我调离开江津时,求他写了一副对联,他写的是:‘还师自西旅,祖道出东门’。并在边上题云:‘宗文先生,长斯邑年余,今调赴铜梁,出纸索书,因集《散氏铭》以赠,即乞正之,独秀。’下联是为罗饯别的意思,但上联之意甚深,在于近而求诸远:当时全国有志之士,都涌到西南,坚持抗日战争,艰苦异常,都渴望早日胜利,从西方班师回到各自的家乡。“《散氏铭》共仅350字,要从中选出10个,集成一联,既反映群众渴望抗战胜利、结伴还乡的心情,又突出群众为我饯行惜别的深情厚谊,信手拈来,联成妙对,足见陈老国学功底的深厚。”[33]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