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17)

  领导者上台之后,必须要烧好这三把火,才能使自己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确立制度使下属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宽恕别人,可以使下属感到温暖,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做个“伯乐”,选拔后进,为整个组织或者单位的发展储备人才,以利日后的发展。

  第10章 人才是成事的最大助力(1)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象传: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周易·屯卦》

  这是一个新的政治局面开创的大卦。南怀瑾先生认为开创政治局面需要时间,要耐心等待,不能动歪脑筋,不能走邪路。只要中心思想是纯正的,一切都没有问题。卦象上讲“以贵下贱”,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很难做到。中国历史上做领导人的有四字箴言——“礼贤下士”。对人有礼而谦下,向不如己的人请教,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所以说“建侯”的事业,革命的事业,“以贵下贱”,便大得民心。

  成就事业究竟需要什么?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接着就要组建一个优秀而又团结的团队,然后耐心等待时机,最后才是行动。由此可以看出,组建团队,也就是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才为何如此重要?很简单,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由人来进行,仅靠自己一个人必然难以成就大的事业,只有广泛吸纳人才,让这些学有专长的人来帮助自己,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燕国内乱,齐国趁机进攻燕国,差点把燕国灭掉。燕昭王即位后,决心使燕国强大起来,以报仇雪耻,于是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

  燕昭王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希望他能给自己出个主意。昭王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说:“我也没有现成的人才推荐,不过我先给您讲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国君非常喜欢千里马,派人四处寻找,三年都没有找到。有个侍臣听说某处有一匹千里马,就对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就能把千里马买回来。国君二话没说,就给了他一千两。没想到侍臣到那儿的时候,千里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把那匹死马的骨头买了回来。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果然,消息传开后,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于是昭王拜郭隗为师,并专门为他建了一座精致的房子。听到这些,各国的人才纷纷前来燕国,其中有乐毅、邹衍、剧辛等。在这些人的帮助下,燕国逐渐强盛起来。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8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攻齐,上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

  究竟应该怎样招揽人才?南怀瑾先生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礼贤下士”。所谓“礼贤下士”就是对人才要以礼相待,要尊敬。“人心换人心”,只有对人真心相待,才能换来人才的誓死效劳。招揽人才不像是菜市场买菜,都摆在那里,任君挑选。人们都是有需求的,想要别人帮助自己做事,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能给别人什么。除了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丰厚报酬,最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尊重,这种精神上的馈赠,才是人们高一层次的需求。谁都希望自己服务的对象能够重视自己,能够充分信任自己。

  即使人才已经延揽过来,也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否则,无意之中伤害了他们的尊严,不仅不会获得他们的帮助,反而有可能会招来祸患。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始终保持礼贤下士的精神,对待人才恭谨有礼才能获得他们长久的支持和拥护。

  中山君宴请大臣,所有的人都分到了羊羹,只有司马子期没有。他一怒之下离开中山国去往楚国,并且煽动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国抵挡不住,中山君只得逃亡。在逃亡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始终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中山君问道:“你们两个是谁?”二人答:“有一次我们的父亲快要饿死了,您给了他一顿饭吃。后来父亲临死的时候说:‘中山君如果有事的话,你们必须誓死保护他。’所以我们来保护您。”中山君感叹道:“施与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在对方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因为一壶熟食而得到两个为国效死的壮士。”

  人才永远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纵览历史,那些成就霸业的人,哪一个不是在开展事业之前储备足够的人才,并且在事业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纳人才。这些人在能力上有大小,但是在礼贤下士上做的都是一样的。若是没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在事业进行的过程中总是会顾此失彼。若是不能礼贤下士,使手下的人离心离德,一盘散沙,则难以发挥最大作用。就像拔河比赛一样,只有大家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只要其中一个人懈怠,就有可能会导致失败。

  用人唯长,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论语·宪问》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老(总管),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南怀瑾先生认为许多人,担任某一种大位置、大要职,蛮好;但是要他改做实际工作,去执行一个任务,就完了。平常看他,学问好,见解也好,写的文章、建议、办法都对。可是,让他去实际从事行政工作,就不行。有些人,要他从事实际行政工作,执行任务,会办得很好,如果这样认为他很了不起,把他提拔到太高的清要地位,那他又完了。所以做领导的人,对人才的认识很难。

  选拔人才是基础,用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把人才用在合适的地方,有再多的人才也没有用。唐太宗早就提出过用人的法门:“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就是要用人所长。世上的人都不可能是全才,同样也不可能完全没有用处,我们必须善于找到各自的优势,取其长处为己所用。马善长跑而骡子善驮重物,我们不能反过来让马驮重物而让骡子长途奔跑。若是不善用人,即使人才济济也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毛遂自荐的故事家喻户晓,关于毛遂的死也有很多传说,其中一种是这么说的:

  有一年,燕国攻打赵国,在谋划御敌之策的时候,赵王想起了毛遂。当年他自告奋勇,出使楚国,使得赵国得一强援,挽回了局势。何不让他领兵御敌呢?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