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18)

  毛遂听说后,大惊失色,对赵王说:“我德薄能低,难担此重任。只有选能征善战的将军,才能上可保江山社稷,中可保大王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成国家罪人。”赵王听后,深感不悦,说:“先生当年自荐,才情何等高迈,真丈夫也。如今脱颖而出,正当建功立业啊。”于是,强令毛遂领兵出战。

  毛遂本非战将,又不谙兵法,虽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最终还是一败涂地,只得拔剑自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把人才当做是万能的,认为人才什么事情都能做。根据才能的不同,把人才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出最高水平,这样才能开创良好的局面。那些只知选拔人才,却不知如何使用人才的人,空有一群人才的支持,仍然难以取得成功。汉高祖刘邦在论及自己为何能够取得天下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由此可以看出,刘邦不仅招揽人才,而且对每一个人的才能都非常了解,知道他们各自适合干什么,并且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才能,给予合适的工作。这种唯才是用的用人观念,使他战胜了强大的项羽。

  武则天选拔人才的制度一直为后世人所推崇。她在执政期间,选拔了不少的人才。武则天不仅善于选拔人才,而且也善于用人。

  她曾经以修书为名,召集天下有文才的读书人到宫里来,让他们提出建议,处理各地送来的奏章,协助宰相工作。在这一批文人中有一个叫王及善的人很有才能,武则天本来想派他去滑州当刺史,但是在召见他的时候,发现他很有政治眼光,于是就改变主意,把他留了下来,改派为内史。

  高宗时期的大理寺丞狄仁杰才能出众,曾经在一年之中处理积压的案件一万七千件,而且依法断得公道,颇为武则天赏识。武则天当政后,提拔他为丞相,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丞相,一时之间“天下桃李,尽出狄公门下”。

  很多领导整日感叹手下无才可用,事实上并不是无才可用,而是这些领导没有发现手下人的才能,并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至于很多人才都成了沧海遗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一直都存在。身为领导一定要提高自己识才、用才的能力。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人才、引进人才,不如好好地观察手下的人,发现他们的长处,给予他们合适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达到人事相宜的效果。

  取才有道,不拘一格

  第11章 人才是成事的最大助力(2)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对于一个人)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南怀瑾先生认为,每一个朝代稳定之后,人才选拔上都会出现世臣巨族的门第之见,难以做到“拔识于稠人”,因此出现了很多怀才不遇的人。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是人才都应该选拔出来,为己所用。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认为一个国家要振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不应该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只要是有一技之长者,都应收归己用。

  武则天是一个精于改革的皇帝,在她执政期间,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发掘人才,除了通过科举考试以外,她还鼓励地方官员推荐和自荐。在这一过程中,不论出身门第,只要有才能都可以自荐。武则天为了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还开创了“殿试”,亲自主持人才的选拔。

  同时,武则天一改以往只选拔文人的弊病,开设武举科,鼓励习武之人参加,以选拔能征善战的将士。武则天一朝,人才济济,李良嗣、狄仁杰、姚崇等人都是武则天破格提拔上来的。

  古人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人才的选拔与个人的喜好和恩怨情仇没有关系,只要不被这些蒙住双眼,就一定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所谓不拘一格,就是要打破各种束缚人才选拔的条条框框,只以才能论长短。

  唐太宗即位时,面临的是社会动乱、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清醒地认识到“致安之本,在于得人”,“用善人则国治,用恶人则国乱”。因此,他选拔官吏,能够比较严格地坚持以才选人、以贤任人的原则。贞观时期(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的许多重要官员中,有原秦王府(唐太宗即位前封秦王)的旧属,也有从下层破格提拔上来的百姓;有隋朝的旧臣和敌方的降将,也有曾追随太子李建成反对过唐太宗的人。

  官至中书令的马周,曾因家贫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他替常何写了二十多条很有见地的政见上书朝廷,唐太宗看后非常赞赏,立即召见马周,委以要职。隋朝旧臣裴矩,虽然跟着隋炀帝干过一些坏事,但本人颇有才能,唐太宗扬其所长,让他继续做官,使裴矩在贞观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大臣魏征从前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在李建成同李世民谋夺皇位的生死争斗中,魏征曾为李建成献策要及早杀掉李世民。然而,知人善任的唐太宗发现魏征耿直忠诚,又有出色的政治才干,不仅不计前嫌,反而非常信任倚重,和他“上下同心”,关系“有同鱼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