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19)

  身为领导,就要做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选拔人才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一条又一条的要求使得很多人才失去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一边是很多单位和组织大叹人才难求,一边是很多人才难以迈过各种门槛。那些条条框框成为阻碍伯乐和千里马见面的机会。

  连我们的先辈都知道选拔人才的时候不能拘泥于成规,应该广泛选拔,为什么到了现代,反而生出了那么多的条件?也许是现代教育的普及,使得人才遍地开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因此,单位不再担心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所以条件越提越高。但是,为何在这种人才过剩的年代,很多单位还是不能招到满意的人才呢?原因很简单,那些条件设置得并不科学,那些条件虽然挡住了一批鱼目混珠者,同时也挡住了一些真正的人才。既然是个选拔的过程,就应该给予更多人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将要求降低至适当的位置。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既是给别人机会,同时也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

  知人善任,人人皆为我所用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筑一所大房子,那一定要派主管工匠的工师去寻找大的木料。工师得到了大木料,王就高兴,认为他能够尽到他的责任。如果木匠把木料砍小了,王就会发怒,认为他承担不了这个责任。有些人,从小学习一门学问,长大后便想运用实行。可是王却对他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怎么行呢?假定王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虽然它价值很高,也一定要请玉匠来雕琢它。可是,一说到治理国家,你却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跟您要让玉匠按照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又有什么两样呢?”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这句话来看,人都有不满现实的情绪,尽管学问好,本事大,卖不出去,也是枉然。而那些大老板的买主们,态度都很令人难堪,不但是讨价还价,苛求得很,有时候对知识分子就像对上门兜售的小贩一样,看也不看一眼,一挥手,一个劲儿地比着:‘去!去!去!’你把黄金当铁贱卖给他,他也不理,就是那么个味道。”

  中国古代的文人忍受孤独寂寞,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一朝成名天下闻”,然而真正能够这样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知识分子还是湮没在人流之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领导者、君王不懂得知人善任。事实上,作为君王,只要不是昏庸无道,都还是希望能够多招揽人才,帮助自己治理好国家的,这样一来,自己可以轻松地赢得一个好名声。然而他们却找不到一个好的办法来选拔人才。从古至今,我国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很多种,但是没有哪一种可以说是尽善尽美,可以将人才全部选拔出来,哪怕是选拔出一半也是做不到的。

  知人善任,的确难以做到,毕竟面对的不是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而是整个社会。但是最起码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要懂得选拔人才,要做到知人善任。我们要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将自己见到的人中的人才鉴别出来,收归己用。单一的选拔机制并不有助于人才的选拔,通过那种方式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同一类人。然而,人才是分种类和层次的,每一个人的一技之长都有可能在将来对自己有帮助。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种眼光去观察所有人,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立多种人才标准,将那些有一技之长的都招揽过来。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爱好结交人才,凡是来投靠他的人,他都会收归自己门下。据传他门下有食客三千,这三千人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才能的孟尝君让他们各尽其才,暂时没有看出才能的也给他们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住,要找机会把他杀了。

  孟尝君打听到秦昭王有一个宠爱的妃子,说话非常管用,于是就托人向她求助。妃子传话过来:“帮忙没有问题,但是条件是齐国那件举世无双的狐白裘。”孟尝君这下犯难了,那件狐裘早在来秦国的时候就已经献给秦昭王了。孟尝君手下有一个门客说:“我可以把它拿回来。”原来那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打听到那件狐裘被秦昭王放在库房里,当天夜里就把那件狐裘从库房里偷了出来。

  妃子见到狐裘之后很高兴,就在秦昭王面前替孟尝君说话,秦昭王答应放走孟尝君。孟尝君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刻准备出发。到了函谷关的时候正是半夜,不能开城门。正在孟尝君犯愁的时候。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学鸡叫,引得其他的鸡都叫了起来。守城的士兵一听鸡叫,以为天亮了,就把城门打开了。等到秦昭王派兵追赶的时候,孟尝君已经离开多时了。

  隐身于草莽中的英雄比比皆是,贩夫走卒中也不乏人才。世间每个人的才能有大小之分,但是决无不可用之才。因此,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一定不能拘泥于现存的各种规则,将眼光锁定在某一类人群中。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宽一点,也许就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人才。

  知人善任是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尺,选拔人才不局限于地点、时间和类型,随时擦亮自己的眼睛,发现可用之才,就可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挑选出人才。人人都为自己所用,自然可以开创好的局面。

  第12章 掌握方圆的生存之道(1)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会败坏大事情。”

  南怀瑾先生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会坏了大事。许多人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了。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忍”是一种韬略,是一种涵养。凡事能忍得,方能积蓄力量,厚积而薄发,从而一鸣惊人。历史上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各个都曾忍过。他们都是由弱小变强大的,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忍。锋芒毕露只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的时候,只能选择忍。忍一时之辱,才有机会翻身。否则当场就被人消灭了,哪会有日后的辉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