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和爸爸丰子恺_丰一吟【完结】(49)

  1964年没有出游。可能是忙于译《源氏物语》的关系。

  1965年11—12月,新加坡广洽法师回国观光,到上海来看爸爸,同游苏州、杭州。

  杭州是爸爸常去的地方。有时一年去几回。每到杭州,总是去蒋庄访问马一浮老先生。其他和田锡安、黄鸣祥、沈本千等老同学也常相往来。

  1966年3月,爸爸和妈妈带了华瞻哥的长女南颖游绍兴、嘉兴、南浔、湖州、菱湖。这是爸爸一生中最后一次出游了。下半年就受到浩劫之浪的冲击,9年后离世。

  外公纸

  我箱子里珍藏着一叠小小的宣纸片,长约二寸,宽约三四寸,是爸爸用画画写字废弃的宣纸裁成的。这种纸在我们家里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做“外公纸”。

  提起这种“外公纸”,我总是叹佩弄文舞墨的爸爸竟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一般艺术家似乎总是给人以不修边幅或生活零乱的印象。爸爸却不然,他的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有条不紊,而且善于采取合理的措施。“外公纸”便是其中的一种。

  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纸,爸爸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这种纸的用途可多呢。可以擦调色盘,可以试笔,可以吸水。所以爸爸给画上色时,桌上常备这种纸。

  那么这种纸为什么被称为“外公纸”呢?原来这种纸在和外孙共同进餐的食桌上也有它的妙用。爸爸经常带一叠在身边,给当时还挂鼻涕的孙辈们擦鼻子用,或者给他们在用餐时抹桌子擦碗筷揩手用。要知道:那时还没有发明餐巾纸啊!

  外孙们小时候经常来外公家。喜欢作乐的外公也时常带他们上馆子或者去外地游玩。一到吃饭的时候,老老小小在桌前坐下来,外公总是及时地掏出这种纸递过去。孩子们习惯了,认为这种纸是外公专有的。有时外公还没来得及把纸拿出来,就有人喊着:“外公,纸!”

  这样一喊,外公就笑嘻嘻地掏出纸来。渐渐地,“外公,纸!”也就变成了“外公纸”这一名称。

  这种“外公纸”上,常有一些作画打草稿用的木炭条痕迹,有时还写着几个不完整的字,甚至会出现一只燕子或人的身躯的一部分。

  用“外公纸”比用抹布更吸水,比抹布更干净,只用一次就丢,很卫生。我也很喜欢用,有时也向爸爸讨“外公纸”。外公纸源源不断地产生,我们当时却不懂得珍惜它。如果不让“外公纸”裁碎,即使是画坏了写坏了的,留下来做个纪念也不错啊!

  有人认为,名画家是下笔成画,不可能废弃。爸爸并非这样。不知是他对自己要求高,还是每天画的画写的字实在太多,总会产生一些“外公纸”,当然其中也包括他习字的纸。爸爸到老也不放弃临摹自己喜欢的字帖。

  如今我箱中还保留着的最后一叠“外公纸”,我再也舍不得用它了。但使用“外公纸”的习惯已经养成。我画画写字后,也把废弃的纸留下来供画桌上使用。至于给外孙辈们擦嘴擦鼻子的“外公纸”,早已被餐巾纸代替了。其实,“外公纸”就是餐巾纸的先驱!

  我起初以为“外公纸”是“日月楼”时期的产物。其实,爸爸去世后,据蓉哥哥回忆,这玩意儿早就有了。

  1925年后,平屋修复了,蓉哥哥也常去玩。有一次她发现平屋运动具柱子上挂了一叠叠柔软而吸水的纸片,下面放着一只竹篓。她问了宝姐,才知是给孩子们揩鼻涕用的。那时孩子太多,母亲照顾不过来。到了冬天,小的几个经常拖鼻涕,处理鼻涕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棉袄袖口擦一下。所以棉袄袖口永远是亮晶晶的。爸爸看到了这一情况,才设了“外公纸”。

  由此可见,“外公纸”已有30年的历史了!

  阿咪

  养猫是我家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据爸爸文章中说:

  “大家吃过夜饭,父亲才从地板间……走到厅上来晚酌。桌上照例是一壶酒,一盖碗热豆腐干,一盆麻酱油,和一只老猫。父亲一边看书,一边用豆腐干下酒,时时摘下一粒豆腐干来喂老猫。”

  缘缘堂时,我家也一直养猫。只有抗日战争初期,保命要紧,哪里还顾得上养如今所谓的“宠物”。不过安定下来不再受警报骚扰后我家还是养过猫。胜利后回到江南,在杭州租屋定居,可爱的猫又出现在我们家中。爸爸有《白象》和《贪污的猫》记其事。建国后,在福州路是否养猫,我记不起来。但迁入日月楼后,养猫的传统又恢复了。我家养了不止一代猫。爸爸去世我家迁至漕溪北路后也养过好几只猫,最后以父母子三猫先后从13楼失足坠下死亡告终。从此我家也终止了养猫的传统历史。

  养“宠物”是家庭中自娱,一般不会发生什么涉及他人的大问题,更不可能发生政治问题。可是日月楼养的“阿咪”竟发生了重大的政治问题。关于这,我将在以后的一章中交代。之所以在“新中国时期”这一章中专为猫开辟专节,那是因为祸根种在太平时期!往事不堪回首,不谈了。

  白头今又译“红楼

  还是来谈谈有意义的事吧。

  从1961年8月开始,爸爸全身心地投入了日本古典巨着、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翻译工作。《源氏物语》的内容略有点像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原着是古文,在日本有好几个现代语译本。爸爸翻译时以古文本为基础,参照各个现代语译本。为了选择用哪种文字风格来翻译,他考虑良久。最后决定使用现代白话文参照《红楼梦》《水浒》的风格。我是爸爸的译文的第一个读者。爸爸要我敞开思想提意见,我也就不客气地提了一些。

  这部小说一共911000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约稿出版的。爸爸在翻译的过程中,把进展的日期写得清清楚楚:从开始准备到翻译完毕,共四年一个月又二十九天。而从动笔到译完,实际上只有两年九个月又一十八天。

  爸爸为了翻译此书,填了一首《浣溪沙》:

  饮酒看书四十秋,功名富贵不需求,粗茶淡饭岁悠悠。

  彩笔昔曾描浊世,白头今又译“红楼”,时人将为老风流。

  这部《源氏物语》直到爸爸去世后五年多才得开始陆续问世。出版社要我通校全稿并加注。爸爸确实教过我日文,紧接“文革”前我也译过一篇没发表的日文文章。可是要我通校《源氏物语》,那我绝对是没有这能力的。我只答应通读抽校加注,后来还做了一张人物表。《源氏物语》总算于1980、1982、1983年分上中下三册出齐了。

  我家第一台电视机

  1962年1月18日,爸爸受照顾,以450元买到了我家第一台电视机。那时的电视机是黑白的、电子管的,很庞大。而且不像现在这样买来就可以看,必须去电视台接受“培训”。我去了。在一个厅里坐满了人。上面的教师教我们如何开机,如何调水平同步和垂直同步等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