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习仲勋传_习仲勋传编委会【完结】(14)

  双亲离世和异常艰难的家境遭际,给习仲勋带来精神的痛苦和思想负担,长时间难以排解,加之又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一时不能恢复,以后的路怎么走?他再次陷入迷惘和徘徊之中。此刻他愈发感到自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无力展翅,前程茫然。这时,他想起了在小学和第三师范上学期间非常喜欢的一本名为《少年漂泊者》的书。他又一次打开书卷,便被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后来,习仲勋曾多次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当时认识到社会这么黑暗,旧的剥削制度要推翻,主要就是受《少年漂泊者》影响极深。

  《少年漂泊者》,是现代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蒋光慈于一九二六年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位名为汪中的主人公传奇漂泊幻颠的生活经历。主人公因父母被地主所害而成为一个孤儿流浪异乡。后来又当过没有成功的土匪、乞丐、盗贼、学徒、流浪者、茶房、工人、囚犯,经历了各种坎坷遭际,最后走向革命,为大众的事业牺牲在战场上。他不懈地追求幸福,反抗不幸的遭遇,对革命抱有坚定的希望和信心。他企望自己做“一位不怕死的好汉”,有一定的革命气概。小说展现了从“五四”到“二七”惨案以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力图表现由个人奋斗到参加集体斗争的全过程。郭沫若称它是“革命时代的前矛”。这部小说,适应了革命斗争形势的要求,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尤其需要反映工人农民生活,反映革命人民英勇斗争的作品,以教育鼓舞推动革命者再次投入新的斗争。《少年漂泊者》作者自称这部作品是为革命在“花呀、月呀”声中“粗暴的叫喊”。

  习仲勋再一次阅读这本书时,心情开始是郁闷的。但是当他打开小说第一页,就深深为作者情绪高昂、宏朗奔放的《怀拜伦》题诗所感染:

  “拜伦呀!

  你是黑暗的反抗者,

  你是上帝的不肖子,

  你是自由的歌者,

  你是强暴的劲敌。

  飘零啊,毁谤啊……

  这是你的命运罢,

  仰是社会对于天才的敬礼?”

  习仲勋在读到第二章时,思想感情与书中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感到主人公的遭遇和自己的经历又是何等惊人地相似。

  “……在丛集土堆的夹道中,又添葬了一座新坟。寥寥几个送葬的人将坟堆好了,大家都回去了,只剩下一个戴孝的约十五六岁的小学生,他的眼哭得如樱桃一样红肿,等到一切人都走了,他更抚着新坟痛哭,或者他的泪潮已将新坟涌得透湿了。

  他很从容地对着新坟中的人说:

  ‘我可怜的爸爸!我可怜的妈妈!你俩今死了,你俩永远抛下这一弱苦的孩子,无依无靠的我。’

  ‘但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你俩现在可以终古平安地卧着,人世间的恶魔再不能来扰害你俩了。这里有同等的邻居——你们生前或同你俩一样地受苦,他们现在当然可以做你俩和睦的伴侣。这里有野外的雨露——你俩生前受了许多耻辱,但是这些雨露或可以把你俩的耻辱洗去。这里有野外明月——你俩生前虽然一世过着黑暗的生活,但是现在你俩可以细细领略明月的光辉。’

  ‘爸爸!妈妈!平安地卧着罢!你俩从今再不会尝受人世间虐待了!’

  ‘但是,你俩倒好了,你俩所抛下一个年幼的儿子——我将怎么办呢?我将到何处去?我将到何处去?……’”

  习仲勋读着这些文字,泪水潸然流下,仿佛是自己跪倒在双亲墓前,向他们诉说衷情。

  “民国四年,我乡不幸天旱,一直到五月底,秧禾还没有栽齐。是年秋收甚劣,不过三四成。当佃户的倘若把课租缴齐与主人,就要一点儿也不剩,一定要饿死。”

  书中这些情节,和眼前正在发生的灾情,和穷人的遭遇,又是何等的相似。

  “当晚从新坟回来之后,一个人,此时我家里只剩下我一人了——睡在床上,又冷静,又沉寂,又悲哀,又凄惨,翻来覆去,总是不能入梦。想想这里,想想那里,想想过去,想想将来,不知怎么办才好。继续读书罢,当然没有希望了。耕田罢,我年纪轻了,不行。帮人家放牛罢,喂,又要不知如何受主人的虐待。投靠亲属罢,喂,哪个愿意管我的事?自杀罢,这个恐怕不十分太好受。那末,到底怎么办呢?走什么路?向何处去?……我当时胡思乱想的结果,得着了一条路,决定向着这一路上走。我生性爱反抗,爱抱不平……”

  习仲勋读者读着,完全同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融在了一起,几乎是同喜、同怒、同悲、同乐。他觉得这正是自己真实情感的反映。眼前只有反抗,只有斗争才是正确的道路。他反复读完这部小说,坚定了他外出干革命的决心。

  这时,从与富平县相邻的三原县武字区传来中共组织开展“筹赈”的消息,使习仲勋精神为之一振。中共武字区委为了解决灾民断炊饥馑问题,打击地方反动势力,于五月成立了公开的农民组织——武字区地方筹委员会,选举黄子文为主任,唐玉怀为副主任。黄子文在大会上宣布“筹赈期间,停止地方行政人员的一切行政权力”,自报出粮七石。不到一个月,共筹赈粮八十余石,分配给了三千七百多名饥民,解决了临时吃饭危机。

  在武字区筹赈行动的影响下,习仲勋家乡的淡村周围也先后四次筹粮三万多斤,分给了无粮群众。习仲勋积极投入了筹赈活动,他多次往返武字区和唐玉怀、黄子文进行联系。唐玉怀是习仲勋在立城学校时的同学,此时担任中共武字区委的宣传委员。习仲勋真诚地向这位挚友述说了自己被捕和出狱后的境况,希望能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黄子文,三原县甘涝池村人。一九二六年在上海入党,一九二七年三月参加了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后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军事,十一月担任中共三原县委委员,并被指派到武字区开展革命工作。他和曾在杨虎城部任过中校团副的胞兄黄子祥,同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当地群众尊称“黄氏兄弟”。习仲勋和黄氏兄弟的友谊由这里开始,并保持了数十年。一九九七年六月,习仲勋还致信中共三原县委,称赞:“子文同志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楷模,是陕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牺牲。”

  习仲勋在中共武字区委领导下,积极在乡间的青年伙伴中进行串连和宣传工作,先后动员发展了周冬至、胡振清(又名胡小有)、姚铭路、刘铭世等人入党。周冬至参加革命后曾担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于一九三三年冬在照金革命根据地失守后,被国民党武装逮捕杀害。胡振清参加了陕甘边区的武装斗争,一九三三年夏,在陕西耀县照金龙家寨战斗中光荣牺牲。习仲勋曾说:“我在一九三二年冬,所以能够带少数武装回到富平西区我的家乡一带,发动群众搞分粮斗争和开展游击活动,就是靠我一九二九年在家乡的一些活动而站住脚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