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_马瑞芳【完结】(22)

  今年春天百家讲坛编导替易中天庆贺生日,恰好我和王立群都在。在宴席上,王立群举杯向易中天祝酒,说:“我和易老师的经历相似。都教过中学,都是高中生直接考研究生。易老师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第一届研究生。我听说易老师考上后,心里一激动,动了去考的念头,结果第二年考上河南大学。易老师是‘黄埔一期’,我就是‘黄埔二期’,我敬易老师一杯。”

  易中天说:“‘黄埔二期’敬酒,‘黄埔一期’当然要干。”

  我挖苦两个以“黄埔”自居又以“黄埔”互吹的家伙说:“咦,前差三十年,你们俩个就有心灵感应啊?”

  “黄埔一期”和“黄埔二期”成就多少人的大学梦?出了多少优秀人才?

  王立群打算考研究生时,已经做了中学教导主任,教两个毕业班语文。工作非常繁忙,怎么办?没有时间,挤时间;没有教材,找教材。他真是一分一秒地“虎口夺时”。家属院露天放映《望乡》电影,大家多少年没看过日本电影了?都听说这个电影好看极了。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王立群能从自家窗子里看到银幕,他就是不看,跑到清静的地方,看书。王立群的俄语是高中水平,已经荒废了十三年,他花死功夫硬啃了一年,把大学俄语教程啃下来。

  1979年王立群考上开封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方向的研究生。无巧不成书,前一年易中天考的也是这个方向。

  王立群平生第一次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在考学上打了胜仗。王立群后来喜欢回忆这段“过五关斩六将”。他说:“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孟子》讲的‘大丈夫’人格的核心是自强不息。正如一个气球能够升腾是因为它里面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够升腾是因为他具有自强不息的强势人格。这种强势人格不一定表现在外部,而是内化为数十年自强不息的坚持。因此,具有这种强势人格就会有一副傲骨,而不是傲气。”

  多味人生(1)

  王立群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大学里,每个教师都教相对集中的段落,所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比如,我教明清文学,从朱元璋开大明基业后的文学教到鸦片战争之前的文学,这是基础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每个教师都有“专属”领域,比如说,我偏重小说史特别是《红楼梦》和《聊斋志异》。而王立群在研究《昭明文选》和晋宋山水游记的行当里,全国名列前茅。他提出的比较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其一,萧统《文选》是萧统根据当时流传的前代文学总集二次选编的选本。因此,历史上流行极广的“昭明十学士”选编《文选》说不能成立。其二,晋宋地记是中国山水文学早期最重要的代表,并由此影响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王立群的观点受到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认可。复旦大学戴燕教授教研究生读《昭明文选》,就采用王立群的《〈文选〉成书研究》。王立群一些文章发表在《文学评论》和《文学遗产》上。这两个刊物在学科范围是所谓顶级刊物。

  埋头苦干的王立群在河南大学成人物了。

  全校发科研大奖,文科只有一位,王立群。

  王立群还没上百家讲坛,就已是拿津贴不考评的教授。

  王立群体味到了什么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高等学校,教授们研究的内容,就是他开选修课的内容,王立群开的主要选修课有:《文选》研究、《史记》研究。

  我的授业恩师、语言学家殷孟伦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教书三年成白丁”。什么意思?如果做教师的总教同一门课,但是对这门学问不做深入研究,你这个教师,就完蛋了,成白丁了。

  王立群教《史记》几十遍。是不是成了“白丁”了?大概不是。他有研究《史记》的著作。而教几十遍的课对于一位教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熟能生巧。熟能生巧的结果,是王立群给百家讲坛前来“海选”的解如光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能脱稿演讲、口若悬河、条理清晰、分析人物和事件生动精彩。最终,一堂“鸿门宴”把王立群送上百家讲坛。

  王立群体味到了什么叫“天道酬勤”。

  高等学校讲究门户观念:你是重点大学的,我是非重点大学的;你是名牌大学的,我是普通大学的;你是部属大学的,我是省属大学的……壁垒森严,等级分明。但是,到了百家讲坛,你是哪一级学校的,已经不再重要。甚至你是哪级职称,都也不再重要。纪连海不就是来自中学?最主要的是:你的选题是不是百家讲坛需要的?你的学术素养、你的演讲水平、你在观众跟前的亲和力,能不能为传统文化走向大众服务?能不能提高百家讲坛的收视率?

  王立群如何被百家讲坛的“伯乐”通过“海选”发现,已被报纸炒得路人皆知。当初到河南大学“海选”的是解如光、魏学来、郭巧红。手里捧的是制片人万卫选主讲人的“三大要素”尚方剑:口头表达、学术修养、亲和力。王立群靠他已经在河南大学讲过六七十遍的《鸿门宴》打动了这三个人。王立群自己形容:他讲《鸿门宴》,闭着眼也能讲,关了灯也能把原文一段一段背下来。

  王立群的讲述恰好跟万卫对主讲人的要求吻合。

  河南省属高校的王立群居然上了央视百家讲坛!

  王立群上了中央电视台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他成了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

  他成了出版商互相争夺的对象;

  他成了这讲座那讲座青睐的对象;

  他成了“群众”追捧的对象;…….

  他成了省委书记点名参祭黄帝陵的对象。

  王立群体味到六十岁老男人也可以有“花样年华”。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开讲《史记》始于2007年1月6日。不到一个月,马上有书商跟风推出两本关于《史记》的书,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书的作者不是王立群,而是一位自称跟王立群同事的人。

  多味人生(2)

  3月24日阎崇年来济南,新华书店在酒店请客。阎老师对我说:“有个人,说他是搞《史记》的,跟王立群一个教研室,也搞了几十年。还是王立群的好朋友。现在他出了本书谈《史记》。“

  阎夫人是聪明人,她说:“实际上是:王立群在电视台讲《史记》,那个人在下边卖书。”

  世界上常有这种“秃子跟着月亮走”的聪明人,眼明手快地抓住先机。

  世界上的事,常常如此。你埋头苦干,往往不如别人巧干会干。

  我发短信把阎老师的话告诉王立群,王立群马上回:“我和他有一面之识。“

  “那个人还说他是《史记》研究会会长。”阎崇年又说。

  阎老师是个头脑清醒,处事老辣的老学者。他对社会人生常有入木三分的观察和判断,然后做巧妙机智的应对。而且,阎老师考虑问题全面,与人为善。我在跟阎老师接触过程中获益良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