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幸福了吗_白岩松【完结】(46)

  “中日关系不会永远恶化下去,在目前的情况下,媒体能做什么?更何况日本了解我们,而我们并不了解日本,对于未来来说,这是危险的。”

  在当时的中国书店里,对日本的介绍,依然停留在美国人的《菊与刀》以及近百年前戴季陶的《日本论》中,而对于现实中的日本,由于过于敏感加之人群中的愤怒,媒体很少多方位地报道。只要写到日本,大部分与历史或教科书问题有关。愤怒,已经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向前走一步,把爱或恨先放到一边,会不会,打开一扇门,起码增加对一个对手或邻居的现实感知?

  我相信,我的解释被大家接受了一部分,但没有人兴奋,因为谁都知道:这该是怎样一次艰难并充满风险的行程。

  安倍先来了

  有了想法,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即出发。

  2006年春天,《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采访我,用了一个很刺激的标题:踏破靖国神社。在采访中,我第一次提出“看日本”的计划,并定位于“在爱与恨之前,先了解”。记者自然问我:“什么是合适的时机?”

  我的回答是:“2006年年底前,小泉将离任,我相信,新接任的日本首相,不会立即去参拜靖国神社,那,就是一个时机。”

  这些内容,白纸黑字地留在2006年春天的杂志里,不过,当时恐怕连我自己都不敢肯定:这有可能吗?会不会太过天真?

  同年9月,小泉离任,安倍晋三接任首相,让人想不到的是,新任日本首相的第一次出访,目的地就是中国。

  安倍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我接到“看台湾”时的搭档刘爱民的电话:“岩松,‘看日本’可以出发了吧?”

  近几年,由中新社老总刘北宪为“团长”、中国青年报老总陈小川为“政委”的中国媒体代表团,已与日本媒体同行进行了四五次的闭门对话,从最初的唇枪舌剑,到现在能找到一些共同话语,可见吵架也是一种沟通的开始。每次如果在日本对话,日本首相都会出面会见,照片上的是鸠山,但一个现象是:每次接见完我们不久,都会传来这位首相下台的消息,至今,我们已见了三位这样的“前首相”。不知道下一次,还会不会有日本首相敢见我们。

  “是的,我正这么想!”

  从提出建议到出发,时间比我想象的要早,还好,相关的准备更早就已动手。

  看什么?

  去日本看什么?

  首先要面对的当然是绕不开的历史问题。那些让我们愤怒的事情,日本到底怎么看?靖国神社意味着什么?日本人有多少种历史观?日本的传媒巨头、前首相又怎样思考这些问题?

  这些内容确定之后,就是进一步的选择:我们还要在日本看什么?听什么?

  当然要会一会在中国很知名的日本各界杰出代表,透过他们,去感知中日之间的温度,以及对方的所思所想。这其中,慢慢确定下来的有作家渡边淳一、村上龙,演员栗原小卷,音乐人谷村新司、滨崎步,“财界总理”御手洗,政界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安倍夫人安倍昭惠,当然,还有松下老总大坪文雄等人。

  真正费脑筋的不是人物的选择,而是还要在日本看什么。

  这个时候,我定了一个准则,去日本看那些:日本正在面对,中国现在与未来也会面对而日本又积累了相当经验的领域,让日本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以便未来顺利前行。这个准则,也成为日后“看美国”时的宗旨。记得自己说过一句话:哪怕对方只剩下一个优点,咱们也要先把它拿过来再说。虽然行动上,是看日本、看美国,实质上,是看中国,看我们未来的路。

  中曾根康弘在位期间,是中日关系的“蜜月期”。他也曾参拜过靖国神社,得知中国反应强烈后从此放弃,并至今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他与胡耀邦私交甚好,一直梦想在青藏线上坐一次火车。他的会客厅里有与各国元首的合影,各国都只有一位,唯独中国两位:周恩来与邓小平。

  在这样的宗旨下,除去历史问题,接下来确定的是日本的养老,因为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不到百分之十三,但已经出现未富先老的迹象;而日本,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占国民总人数超过了百分之二十,并有数字显示2050年,日本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将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可见日本老龄化的程度。而日本为此所做的一切,都将成为未来中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镜子。

  接下来,日本的垃圾分类、垃圾焚烧及环保,日本的防灾减灾,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日本动漫与时尚甚至美食,纷纷被确定下来。让人没想到的是,类似防灾减灾、垃圾处理及环保主题,都在几年后的中国,显示出巨大的价值。

  几年后,也有人问过我,为什么不看那些日本不好的东西?日本NHK看中国,就看了很多咱们的不好嘛。其实,这个我也想过,我也知道日本有太多的问题,比如高自杀率,比如援助交际,比如困惑的年轻人,但是,对于目前的中国,去寻找那些有助自己成长的养分更重要。我也不愿意在发现别人缺点的过程中,慢慢陷入“别人也不过如此”的自我麻醉中。我们的问题足够多,还是多照照镜子让自己进步最重要。

  靖国神社与沉重的历史

  面对历史问题,就必须首先面对靖国神社。

  当你真正熟悉了靖国神社之后,你就会知道,靖国神社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外在的花园一般的建筑群落,美丽如菊;另一个是内在的,以其中游就馆为代表的荒唐靖国史观,恶毒如刀。

  日本人认为:人死后变成神,于是,神社无处不在,是一个祭奠死去者的地方。靖国神社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靖国神社的大门上,有硕大的菊花图形,熟悉日本的人知道,只有皇室,才可用此菊花,靖国神社的地位可见一斑。

  然而,1978年,包括十四名远东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在内的所谓“英灵”,被放进了靖国神社并供奉起来,其中包括侵华战争的主谋东条英机与南京大屠杀的主犯松井石根等。从此,靖国神社的性质,在亚洲人的心中发生变异,成为日本一些人扭曲历史的重要场所。

  在我身后,慢慢走,就进入靖国神社。做报道时,不远处也有日本警察一直警觉地观察,毫无疑问,靖国神社在日本也是一块是非之地、敏感之地。仔细看,大门一样的“鸟居”与日本国旗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里,是日本形象的一部分吗?

  我们的拍摄申请得到批准,但相关的采访要求未获准,然而文字回答告诉我们:上一年靖国神社的入园者超过五百万人次,当然入园并不等同于参拜和进入游就馆,但年轻人比例有所增加这个事实却让人担心。

  陪同我们报道的,是中国人李缨,他刚刚拍完纪录片《靖国神社》,正寻求在日本与中国的上映。进了门,他告诉我另一个事实:二战时,这个看似安静而美丽带国家性质的神社里,也曾设作坊,生产军刀,授予战争中的军人。这或许,正是菊与刀结合的另一个荒唐版本。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