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130)

  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著中国的古典小说开始脱离了萌芽状态,渐渐发育成形了。著名的作品有沉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等。

  科技篇

  图为三彩马,高47cm,马首略低,偏向一侧,头戴笼套,额前饰杏叶状物。短鬃,胸前及股后络绿色鞅秋,并挂有饰物。鞍鞯色彩丰富,鲜艳夺目。

  天文学

  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683年~727年),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河南南乐)人。724年(开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时的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梁令瓒和工匠们一起,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

  724年,一行还倡议在全国二十四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并设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用来测量北极高度。一行从这次测量中算出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现在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经度)一度的长度。它与现代测量子午线的长度111.2公里相比,虽然还有较大的误差,但这种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一行从725年开始修制新历,到727年(开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历》。这部历法系统周密,结构合理,比较符合天文实际,是当时的先进历法。后来的历法家几乎都是按照它的结构来编写历法的,直到明朝末年吸收西洋历法后才有所改变。

  雕板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印刷术是雕板印刷,大约在7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纪80年代,有了作为商人纳税凭据用的“印纸”出现。

  824年(长庆四年),在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到文宗大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可见在唐后期雕板印刷已相当发达。

  丝织业

  江南的手工业生产,在唐朝也有很大的发展。以丝纺织而论,这时南方已超过北方。吴越是江南地区的丝纺织中心,贞元(785年~805年)以后,越州向朝廷进贡的丝织品达数十种之多,因而当时有“辇越而衣”的说法。荆州(湖北江陵)和宣州(安徽宣城)也成了丝织物的重要产地,荆州的贡绫、宣州的红线毯,都居全国的上选。棉织业在南方也有发展,而岭南的棉纺织似更普遍。

  纺织品初唐时期是中国锦绫织造技术的重要转变期。唐代在原先有的经线织技术中加入了纬线织,同时织绫的技术分化,而能织出多种花纹。纬线织可同时运用八种色线,取代了原先经线的三色范围,例如盛唐时流行的“华文锦”就有丰富的色彩层次。

  说到图案,在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中,曾提及初唐时益州(成都)一名善织的艺匠名为窦师纶者。文中记载当时宫廷的仓库里,收藏有窦师纶所织的锦绫,其图案丰富,有双雉、斗羊、翔凤、游麟及其它神兽,这些锦绫即所谓的“瑞锦”及“宫绫”。同时,唐在延载元年(公元六九四年),皇帝赏赐绣袍给三品以上的文武官,每一品阶的袍饰纹样各不同。

  八世纪盛唐丝织艺术的代表作品,是新疆阿斯达那的一座大历三年(公元七七三年)文书的墓所出土的一双锦袜。它是由大红、粉红、白、墨、葱绿、黄、宝蓝、墨紫等八色丝线织成的斜纹纬锦。其图案为红地五彩花,以大小花朵组成的花团为中心,旁边则绕以各种禽鸟、行云及零散的小花。外侧又杂置折枝花及山石远树。近锦地边还织有宽约二公分的宝蓝地五彩花卉带状的花边,构图繁复,配色华丽,组织密致。

  在唐前期,纺织、冶铸、烧瓷等几个部门的手工业生产,都有较显著的发展。首先是纺织业。北方善织绢,江南盛产布,唐前期大体上还是如此。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亳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定州的绫绢产量最多,每年要向皇帝进贡1500多匹。江南的丝纺织也有了很大发展。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当时的丝织物品种和花式都很多,争奇斗艳,十分精美。当时的麻纺织也很发达,黄州(湖北黄冈)的赀布被列为第一等。棉纺织在唐代也有较显著的发展,当时西北的吐鲁番和南方的云南、两广、福建等地,各族已愈来愈普遍种植棉花和生产棉布。这时,印染技术有明显提高。

  陶瓷业

  在唐代,瓷器生产也有重大发展。唐前期已大量烧制白瓷,邢州窑(河北临城县境内)生产的白瓷“类银”、“类雪”,质量很高。李肇《国史补》称:“内丘白淘,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邢州窑白瓷的产量是很大的。四川的大邑窑也以生产白瓷著名。江西昌南镇(景德镇)以产瓷闻名始于唐前期,它烧制的白瓷和青瓷当时有“假玉器”之称。唐代专烧青瓷的窑多在南方,以越州窑的产品为最佳。越窑烧制的青瓷,胎质薄,雅致瑰丽,光泽晶莹。唐诗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把越瓷的精美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唐代还出现了施黄、绿、白、赭、蓝等彩釉的陶瓷,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著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烧制而成。

  从狭义上说,唐三彩是指唐代生产的三彩釉陶:即以白、绿、黄三种颜色为主要色调的陶器。但从广义上说,由于彩色釉陶器是以单色釉开始,又逐渐发展到二彩釉,然后再演进为多彩釉阶段,所以把这几个阶段的釉陶通称为“唐三彩”;也就是说,唐三彩有单色、双包、三彩甚或多彩,呈色范围泛及赭红、黄、绿、蓝、紫、褐、白等等,古代习惯以三为极数,故而用三彩代表多彩的意思。

  唐三彩是在综合东汉以来的绿釉和黄釉陶的基础上,又引进波斯蓝釉技术蓝釉技术创烧而成的。据说唐三彩中呈蓝色的钴料,也是从波斯进口的,所以人们常说“三彩贵蓝”。此外唐三彩中的凤头瓶也受波斯萨珊银器影响。

  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于明器和俑,表现建筑、家具、日用品、牲畜、人物等,式样繁多,可再现唐代社会生活风貌,被誉为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唐三彩的繁盛时期是在开元盛世,天宝以后逐渐衰落。

  盛唐时的三彩产量大,质量高,三彩俑生动传神,釉色自然垂流,互相渗化,色彩绚丽,呈朦胧之美,艺术水平很高。目前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于唐代两都西安和洛阳,此外扬州也出土了一些。目前所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仅有河南巩县窑一处。巩县窑出土的唐三彩有钵、碗、瓶、罐等,还发现有贴花装饰用的陶范,但没发现俑。唐三彩对后来的陶瓷发展影响很大,诸如外国的波斯三彩、伊斯兰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中国的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清三彩等,都受其影响。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