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184)

  1864 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虽然太平天国余部又奋争了两年多才告失败,但已经不足以威胁到清的统治。此后,清政府又于1868年彻底镇压了捻军,于1873 年平息了苗民和回民起义。清王朝的统治得到了暂时得稳定。此时清王朝经过连年的战事,造成经济衰退,收入锐减,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耕地荒芜。清政府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1850年以前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是农业,但到了60年代,商业财政收入成为一个重要的来源。这表明清政府期望维护的大一统局面面临着挑战。

  总之,在19世纪60年代,清廷稳定了国内的统治局面,与列强的关系也大体平稳,迎来了所谓的“同治中兴”。但是,这只是国势的虚假上扬,满清王朝的颓势没有真正扭转,行政和军事体制的腐败也未有改观。到了19世纪80年代,作为西方各国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化的结果,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竞争趋于激烈。在东方,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则向一个新兴强国迈進,近在咫尺的朝鲜和中国被它视作了主要的扩张目标。古老的中国即将遭遇更严重的危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走到今天的中国,西方的科技文明开始大大方方的進入了中国,進入了中国的课堂,其实证科学的思想从此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而中国传统的认识天地自然的思维模式渐次受到了挑战和冷落。

  同治之死

  同治1873年亲政,但是两年后就死于天花,终年19岁。死后,庙号为“穆宗”。因为同治帝无子,所以慈禧决定立她四岁的外甥载恬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此时,清王朝已经真正处于风雨飘摇中了。

  走向末世的王朝─光绪统治时期

  关于光绪帝的预言和少帝时的光绪

  唐朝高僧黄檗在《禅师诗》第九首中预言了光绪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预言道:“光芒闪闪见灾星,统绪帝廷新有凭。秦晋一家仍鼎足,黄狼运兀力难胜。” 第一句“光芒闪闪见灾星” 暗示光绪将是一位多灾多难的皇帝。第二句“统绪帝廷新有凭” 指光绪帝不是同治之子,但是皇室的血脉。“秦晋一家仍鼎足”一句预言慈禧立载漪的儿子为大阿哥。“黄狼运兀力难胜” 中黄狼指戊申年,是光绪统治的最后一年,指光绪仍无力扭转清朝的颓势。

  1874年,同治帝死后,因为没有儿子,所以有意继续垂帘听政的慈禧,决定立道光帝的第七子奕寰与自己妹妹所生的四岁的孩子载恬继承大统,并宣布从1875年开始更年号为光绪。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

  光绪继承皇位后,从4岁到17岁的12年间,是他作为少帝的时期。他在宫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光绪很好学,平常坐、立、卧都在读书。他把读书同做国君联系在一起。他在15岁写的《乙酉年御制文》中写道:“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日我饥之;一民寒,日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 可以看出,光绪很想做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在光绪12年的少帝生涯中,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 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虽然清军取得了胜利,但还是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法战争期间,慈禧还免去了奕欣一切职务。二是台湾建立了行省。原来隶属于福建的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三是光绪七年(1881),东太后突然死去,死因不明。此后,慈禧更加肆无忌惮,独掌大权。

  光绪17岁后,慈禧不得不同意光绪亲政,自己改“垂帘听政”为“训政”。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绪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大典,开始亲政。但是,权力虽然在名义上归属于光绪帝,但慈禧在实际上仍操纵着内政和外交大权。她不仅让光绪每隔一日亲自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政,同时还派人暗中监视他;而且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长期唯慈禧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了后党集团。希望有所作为的光绪仍然只是个傀儡皇帝,他在宫内和宫外遇到的困境超过了他的那些先祖。

  亲政后的光绪统治的清王朝此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其后的甲午战争的失利,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它的灭亡速度。

  甲午战争的失利及其影响

  在此时的东方,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则正向一个新兴强国迈进,并制定了实行对外扩张的国策,近在咫尺的朝鲜和中国被它视作了主要的扩张目标。

  1894 年春,日本派兵入侵朝鲜,并占领了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立以大院君李是应为首的傀儡政府。而此时部份清军正驻扎在牙山。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陆军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一方面,日军是有备而来,有着明确的作战方针;另一方面,清朝内部思想并不统一,主和派及主战派都有着一定的拥护者,光绪坚决主战,而慈禧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因此在清军方面,最初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

  整个战争持续了近9个月,清军在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中遭到了惨败后,日军突破了渤海湾门户,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随后,日军又攻占了金州(今属大连),旅顺口,并血洗全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而深藏于威海卫港内,奉行不主动出击战略的的北洋舰队成为日军的新攻击目标,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当此之时,清军败退的消息使清廷内部的主和派开始占了上风。清廷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

  日军攻占旅顺后,决定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而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此时,以慈禧为首的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两国的和谈代表在日本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及《议订专条》三款、《另约》三款、《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