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211)

  第五,蒋介石对抗战有着必胜的信心,是基于他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和前途具有预见性。

  九一八事变一发生,蒋介石即在江西指出:“日本侵略东亚,情形的奇突实在是国际间从来没有的事。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随后,他又在九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写道:“日人侵略实行,世界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开始矣!不知各国人士能见及此否?”这一认识无疑对他的持久战思想的形成,和他要将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轨”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他曾说道:“日本无持久作战的战略资源。只要能与日军周旋到某一程度,它若不是北侵西伯利亚,就是南下南洋群岛(印尼),引起对苏俄或欧美对抗。但西伯利亚尚属生地,而南洋石油业已开采。西伯利亚只有煤铁之蕴藏,唯南洋才有橡胶。德国人虽已发明人造橡胶。但高性能之橡胶要件,如高速度、高重量之军用机之轮胎,仍必须用大量的天然橡胶;人造橡胶,只可掺极少许。所以,日军非与美、欧冲突不可。如此中日战争将成为世界大战之一部分,而将与世界大战同时结束。”而后来事实的发展正如其所料。

  蒋介石的“抗日持久战思想”在全面抗战中的运用

  正是因为蒋介石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抗战的持久性有着必要的精神和军事准备,因此当日本于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开始,国民党以弱小之躯顽强进行了八年抵抗。在这八年中的军事战略,亦执行了持久战的总战略,为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七七事变后,8月7日,中华民国最高国防会议正式决以全面抗战,并决策了“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以持久对速胜 ─ 非以打垮敌人为目标、而以拖垮敌人为目的”的持久战总战略。同时,在第一期抗战的指导方针上,确立了“以时间争取空间”的战略原则,重在赢得时间,消耗敌人,粉碎敌人“三月亡华”的狂梦,促成我西南持久抗战基地的形成和巩固。为此,最高统帅部将国军一部集中华北,于平汉、津浦、平绥三线实行节节抵抗,以拖住敌于华北的兵力;又将国军主力集中于华东,采取攻势,造成在上海进行“决战”的态势,诱使并逼迫敌人改由北向南为由东向西战略,使其不能迅速劫夺我以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并沿京汉、津浦两线切割我战场,直至由西向东以逼歼我军。

  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亲赴淞沪大战前线时,即对第三战区师以上军官指出:“两个半月以来,我们虽然没有得到大的胜利,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战略下,已使敌人受到了意外的打击,在精神上我们实在已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 其后,蒋又在11月11日致“九国公约”电中明确声明:“中国军人从上海撤退,乃战略关系,且为长期抗战之计……此乃战略上必要之举,吾国政府与国民务当抗战到底,咸已具有决心,暴敌实无以动摇之。”

  当台儿庄大战胜利而举国欢腾时,蒋介石曾立即指示第五战区,称:“台儿庄之战,不过是第二期抗战初始之胜利……长期抗战主要在消耗敌人之战斗力,而不在一城一市之得失。此点应有深刻认识。以免对持久战心理发生不良影响。”彼时,蒋并决心取消原拟扩大台儿庄战果的徐州大战,自徐州地区有计划撤兵。6月3日,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此次我军撤退愈速,敌进将更迟缓。在长期战争中,不可以一时进退定其成败。战略之撤退,如能达到预期效果,即胜利也。”

  1938年7月18日,武汉会战正打得异常激烈之时,蒋介石曾对英《每日先驱论坛报》记者斯诺称:“纵令将来武汉有不能守之日,殊亦无损于抗战于毫末;中国之今日,固在长期作战以消耗敌人力量,而获得最后胜利。相信保卫武汉之战,必使敌遭受重大之损失也!”蒋同时亦在日记中记述:“余对防守武汉,决不作无谓之牺牲,必须保持相当兵力,待机运用,以作最后胜利之基础。”据八九年前的中国大陆史家称:“由是,在对武汉作战的指令中,他(蒋介石)才要求部队采取以攻为守,积极防御之态度,指示中国军队必须力求战而不决之战略决策,拖住日军和发动有限度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

  自淞沪抗战至武汉弃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为实现持久抗战总战略,坚决和主动的贯彻了以“时间争取空间”的前期战略,并获得了成功。如蒋介石断言的那样:“我们的敌人打得愈久,它就会更深的陷入困境;而我们打得愈久,我们将变得更强大,更坚定。”

  另外,也正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既能够决以持久抗战的总战略,又能在前期抗战中为坚决贯彻这一战略总原则,而逐步赢得“以时间争取空间”的战略性胜利,次第粉碎了日寇图以武力迅速灭亡中国的野心。因而,当日寇已知“武攻”难以消灭中国时,竟又发起了“和平攻势”,但为蒋所坚决拒绝。 1937年12月,由德国大使陶德迈所转交的日本议和条件(六条),因不符合中华民国政府事前所决定的,“只有在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获得严格尊重的条件下始能同意调停”的立场,而为中华民国政府和蒋介石置之不理。1938年1月16日,日本攻陷南京后,发表了一个“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并声称此乃是“日本政府于南京陷落后,对于中国国民政府予以反省其态度之最后机会”。中华民国政府仍然坚决不予理睬。至1939年12月22日武汉会战结束,中国持久抗战局面已经完全达成之时,日本首相近卫又发表声明,企图诱使国民党和谈。蒋介石立即指出:“它不过是敌人欲整个吞灭中国,独霸远东,进而企图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与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国家欲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 敌人欲以“文攻”灭亡中国的阴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简言之,正是蒋介石持久战思想的形成和中华民国有了持久抗战的战略,中国人民才能够坚持持久抗战并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大陆人所尽知的毛泽东于 1938年5月发表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其主旨恰恰不在抗战,更不在积极抗战,而是在论述中共应该如何利用持久的卫国战争,以达到扩张和夺权的根本目地。中共的野心随处可见。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军在第五次围剿中,给了中共以致命的打击。中共中央红军被迫逃亡,在经历了长征后,于1935年10月来到了易守难攻的陕北,重新建立根据地。

  而此时,蠢蠢欲动的日本利用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势力的战争挑衅采取的姑息态度,准备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西安事变的爆发,更加促使日本决定尽早采取侵华行动。

  1937 年7月7日夜,日本在中国的驻屯军步兵在卢沟桥附近同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内中国守军发生军事冲突。史称“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此展开。当时,中国国民政府陆军第廿九军宋哲元部吉星文团奋起抵抗。全团官兵对日本侵略军予以迎头痛击:面对现代化优势、轻重武器和精良装备数倍于己的侵略者,中国官兵以大刀片和手榴弹为主要武器,以血肉之躯冲向敌人,短兵相接,杀声震天,把日寇杀得尸横桥头沙滩,又一次谱写了政府军的抗日壮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