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48)

  * 玉石

  玉石工艺也有杰出的表现。洛阳金村出土的玉佩、玉璧及各种动物形玉饰,辉县出土的大玉璜、雕金镶玉嵌珠银带钩和玉鹦鹉,技术精绝为古代玉器工艺之冠。金村发现有玉石工艺的半制成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制作过程。但古代制玉的技术,对于我们仍是一个谜。战国时代玉器工艺中体现了图案造型中一些基本规律。

  * 服饰

  东周男子服饰与西周服饰相差不多,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服装款式特点为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较多,也有衣长与坐齐的。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但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一般“士”服是窄袖织纹衣。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

  而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与一般士人有所不同。他们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战国玉人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

  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科技

  “五行学说”的确立

  西周末年就已出现了对“五行”的认识。《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 并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见西周史),而《国语?齐语》认为: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开始广泛流行,并与阴阳学说想结合。五行学说反映了各种自然现象的相互对立与联系,对后世的科学技术观念以及医学、炼丹术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数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根据刘徽的记载,《九章算术》是从先秦“九数”发展来的。暴秦焚书,经术散坏。西汉张苍(?─前152年)、耿寿昌(前1世纪)收集遗文残稿,加以删补整理,编成《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包括了近百条一般性的抽象公式、解法,246个应用问题,分属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

  其中,方田章提出了各种多边形、圆、弓形等的面积公式;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完整法则。后者比欧洲早1400多年。少广章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其程序与现今程序基本一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位数和分数开方法则。盈不足章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这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传到西方后,影响极大。方程章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莱布尼兹提出完整的线性方程的解法法则。这一章还引进和使用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与现今代数中法则完全相同;解线性方程组时实际还施行了正负数的乘除法。这是世界数学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数的范围,扩展了数系。外国则到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及多才认识负数。

  这个时代的人们能较熟练的运用数学于城市建筑、土地测量与赋役征收等方面。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工前,专职官员“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仍沟池,物土方,议远近,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就是说,对王城的长、宽、高连沟在内的土石方以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所以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相当广泛的数学知识。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楚司马芜掩奉命整治军赋。司马芜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作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然后依据收入确定军赋的数额。

  天文

  《春秋》一书对日月的记录非常翔实。在二百四十二年间,记录日食三十七次,其中三十次已证明是可靠的,最早的一次是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七二 O年二月二十二日)的日全食,比西方的记录早了一百三十五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六一三年)秋七月记“有星孛入于北斗”,天文学家公认这是“哈雷雪”在世界上最早的记录,比欧洲的记载早了六百七十多年。。

  大约在周初,我国已经知道用土圭观察日影,测定冬至和夏至的时日。《左转》记载了两次日南至(冬至),一次在鲁僖公五年(公元前六五五年), 一次在昭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二二年),两次间隔一百三十三年,其间记录闰月四十八次,失闺一次,共计应有闰月四十九次,这就是有名的十九年七闰的方法。这不但比商代的历法精确,而且比欧洲应用这个历法早一百六、七十年。

  战国时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记录了800个恒星,其中121个的位置已被测定。还记载了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

  机械

  机械方面,巧匠公输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公输般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输,名般,字若,因系鲁国人,所以又称鲁班。这位民间工艺家,不仅能建造“宫室台榭”,而且 在攻伐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 “勾强”等攻城、舟战的器械;还“削竹木以为雉(鹊)”,借助风力飞行。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车马”以及磨子、碾子等,人们称颂他是“机械之圣”。鲁班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几千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木工、石工、泥瓦工等工艺部门的祖师。

  春秋时还出现了一种提挈重物或向深井打水的机械,叫桔槔 (gao,音高)。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汤,其名为槔”。桔槔的形制是在井旁或渠边的高柱上,横支一根长木,长木前端用长绳悬一空小桶,后端捆扎一重物(如石块)。将前端绳索往下一拉,水桶就可打水;然后把手放松,由于后重前轻,水桶便被提上来了。这种机械要比完全靠人力提水,轻易得多,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近代农村中,仍有采用桔槔打水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