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87)

  为了促進生产,孙权下令推行屯田制度。它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来管理民屯生产。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此外,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末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

  江南地区的经济由此获得了巨大发展。当时有些地区的水稻每年能收两季。永兴(浙江肖山)的水稻每亩收米三斛左右,较前有显著提高。

  手工业方面,冶铸业以武昌为最发达,225年,孙权曾在这里采铜铁,打造大批兵器。在海盐(浙江海盐)、沙中(江苏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吴宫廷内的丝织作坊拥有上千的生产者,这都说明江南的丝织业已有了初步发展,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

  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吴在建安郡侯官(福建福州市)设典船校尉,强迫刑徒造船。长江中的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能容纳士兵三千人。可见当时的造船水平相当高。

  公元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使东吴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江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等。

  这时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皓不修仁德而致灭国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这些豪强成为东吴的半割据势力。

  252年,孙权死后,吴国日趋衰弱。而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只知道吃喝玩乐,而且不敬佛法。朝政渐趋腐败。

  而此时的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

  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结语

  吴的灭亡,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彻底落幕。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又一出新戏上演了。

  文化

  在三国这幕夺目的大戏下,也酝酿出了富有特色的三国文化。

  *文学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它主要指以曹氏父子为领袖的建安文人团体,包括曹操、曹丕、曹睿和曹植,以及著名的诗人“建安七子”: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玚、孔融、阮瑀。他们大都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之所以兴起,一是由于汉末战乱,百姓疾苦,诗人自身也饱受战乱之苦,只有借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实况和个人遭遇。《文心雕龙?时序》论述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二是身为统治者曹操的提倡。曹操虽执掌大权,但文才过人,并且爱惜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学团体及“邺下文风”。

  三是建安时代的士人思想相对自由,文学观念有所改变。在著名的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中明确的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指出文学具有不朽的价值。曹丕还同时从理论上探讨各种文体的要求和特点,作品的风格与作者气质才性的关系等问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文学理论,而且建安文人对当代作家作品也经常提出评论。《典论?论文》对“建安七子”的评论,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等,都是讨论文学的著名书信,足以证明这段时期文学批评的风气十分兴盛。建安文学的发展,和这时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是有很密切关系的。

  四是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大量反映社会民生的新兴五言体在汉末出现,建安诗人得以继承而大量创作。

  建安文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刻画时代,反映战乱以及现实的民生困苦,并对百姓寄予深厚的同情;比如曹操《蒿里行》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臣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王桀《七哀诗》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都能写出生灵涂炭的苦况,使人惨不忍睹。此外,如蔡琰(音染)的《悲愤诗》、徐干的《室思》六首等,都反映出汉末战乱带来的痛苦。

  二、反映建功立业的理想。天下动荡,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作品中多有反映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壮志。比如曹操《短歌行》结句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自己要像周公一样招揽人才,为国出力。曹植《与杨德祖书》明确的说出自己的主要愿望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三是慨叹人生,反映诗人思想个性,表达胸中愤慨。如蔡琰(文姬)流落匈奴十多年,饱经忧患,才能够返回中原,所以她在《悲愤诗》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弃,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写出流离之后,精神长久不能回复平静,以致终年怀忧。刘桢《失题诗》慨叹﹕“天地无期竟(完),民生甚局促。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低昂倏忽去,炯若风中烛”,对人生无常,命如风中之烛,感到极大的苦恼。为求摆脱这些痛苦,很多建安作家往往转向饮酒求仙,寻求精神安慰,所以当时也出现了许多宴游诗和游仙诗。

  三国魏时又出了七位名人,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因为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在文学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的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