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88)

  蜀汉文学以诸葛亮为代表,其《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迄今依然为人们所称颂。

  *绘画

  三国之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属于“百工之苑”,还没有進入艺术殿堂,因而也没有产生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及较为成功的绘画作品。一般强调绘画的社会功能,而没有对其艺术性给予足够重视。

  到了三国时代(及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受社会现实影响,绘画中更多的加入了现实题材的内容。因此,绘画由说教发展到反映现实生活,向艺术化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尽管如此,相对于同期的政治、军事、文学人物来说,三国时期专门从事绘画的画家并不多,而且,有不少绘画仍是两汉绘画说教的继续,如曹植的《画赞序》。

  相传三国时期的绘画主要有:魏《贾逵像》和《仓慈画像》,蜀汉的《谯周图》,吴《邵畴画像》、《黄盖画像》 和《张温中妹画像》。

  三国时魏国画家大多为从政之余而作画。代表有曹髦,杨修,徐邈,桓范。

  蜀国的画家以诸葛亮为代表。相传他在为南夷作画时,先画天地日月、君臣城府,次画神龙及牛马驼羊,又画了部主吏乘马蟠盖,远行安卹。而且画了南夷人牵牛负酒,手拿金银财宝来找蜀吏,蜀吏把这些东西又赐给南夷人等内容。此外,史书记载张飞很喜欢画美人图。另外还有诸葛瞻和李意其。

  相对于魏、蜀二国,吴国绘画稍有成就,虽然从事绘画者只有吴王赵夫人及曹不兴二人,但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吴王赵夫人,是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绘画,成就颇高。相传,孙权曾经哀叹魏蜀未平,很想使人画出各国山川地形图,赵夫人便将自己所画的江湖九州山岳地形图交给了孙权,而且还在方帛上绣上五岳列国地形图。赵夫人的绘画实开后世山水画之首,在当时影响也很大,被人们誉为“针绝”。

  曹不兴,善于绘画。传说他为孙权画屏风时,误落笔墨,他便顺手绘之成蝇。孙权以为是蝇子飞到了画上,便举手弹之。孙权赤乌元年(228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便让曹不兴绘其形状。因绘得成功而得到孙权的赞赏,到宋文帝时,还常用这条赤龙求雨。当时大臣谢赫在秘阁中见到了曹不兴所画的龙头,还自认为是真龙降临。可见其画作之妙。曹不兴最擅长的是人物画,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运笔而成。人物头、脸、手、足、胸腹、肩背,无一毫失误。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传入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曹不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

  *音乐

  音乐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达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其中,以嵇康、阮籍、蔡琰等为代表,他们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嵇康及古琴曲《广陵散》

  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面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嵇康是愤然不平。为表示反抗,他经常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

  《广陵散》是古代的一首大型琴曲,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经其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据《世说新语?雅量》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的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精神。

  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其《琴赋》与《声无哀乐论》。《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

  *蔡琰及其《胡笳十八拍》

  蔡琰字文姬,是东汉末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据《蔡琰别传》载:“文姬,少聪惠秀异,年六岁,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一弦’,邕故断一弦而问之,琰曰:‘第四弦’……”,可见,她从少年时代起便有很高的音乐天赋。

  但是蔡琰一生极其悲惨,最初随带罪的父亲辗转流浪,后嫁给卫仲道,不久,丈夫死去,蔡琰又无子归宁。这时,战乱频仍,约在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被董卓部下俘虏至南匈奴,嫁给左贤王,留在那里十二年之久,并生育两个儿子。曹操统一北方后,局势相对稳定,便派遣使节用金璧将蔡琰赎回,然后又嫁给董祀。这种极端痛苦的生活使她饱受人间磨难,她便把自己的这种特殊感受写成了长篇诗作《胡笳十八拍》。

  根据《胡笳十八拍》而创作的同名琴曲,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它以十分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士的深沉思念及骨肉离别的痛苦感情。这首曲子在唐宋两代都很流行。

  《胡笳十八拍》是蔡琰用胡笳十八拍的音调翻入古琴中而创作的具有新颖风格的音乐,实际上,她是把南北风格溶为一体而创作出来的,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汇。

  “拍” 是音乐的段落,十八拍即十八段。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第一拍的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直到第十拍,一步步的深化离乡悲情,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第十一、十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拍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情绪。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乐曲的第二都分,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表现对稚子的思念。第十八拍是全曲曲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