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有情菩提_林清玄【完结】(11)

  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

  第3章 【波罗蜜】02

  人在江湖

  做生意的朋友来看我,谈到内心里的许多挣扎,说有时候为了生意,不免要去应酬、喝酒,有时还要对别人设计、扯谎,其实自己的内心里向往着规规矩矩做生意,过单纯的生活,但这样的希望是很不可得的。

  他的结论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

  朋友走了以后,我想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只是做生意的人,也是一般人去做那些不随己意的事时,最常用的借口,江湖,真的那么可怕吗?什么是江湖呢?

  “江湖”的用语,最早是出自庄子大宗师里“不如相望于江湖”,指的是三江(荆江、松江、浙江)五湖(洞庭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后来成为佛教里的常用语,把云游四海的云水僧称为“江湖人”。

  那是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江西有马祖道一禅师,湖南有石头希迁禅师,两位禅师的德声享誉四方,同时大树法幢,当时天下各地的神僧,如果不是到江西去参马祖,就是到湖南去参石头,由于古代的交通不便,光是走到江西、湖南就要一年半载,他们沿路挂单参访,称为“走江湖”。走在江湖上的行者则称为“江湖人”“江湖僧”“江湖众”。

  江湖还有别的意思,像禅士如果散居于名山大刹之外,居于江畔湖边自己参究的,也称为“江湖人”。

  或者,一般隐士之居,也可以叫“江湖”,如汉书之“甚得江湖间民心”,范仲淹《岳阳楼记》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因此,在早期,“江湖”是很好的字眼,它象征着一种自由追求真理的态度;“江湖人”也是很好的字眼,是指那些可以放下一切,去探究生命真相的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民间,“江湖”成为一般通俗的称呼,浪迹于四方谋生活的人,称为“走江湖”或“跑江湖”;阅历丰富的人称为“老江湖”,而以术敛财的人叫“江湖郎中”。这些都还是好的,江湖只是名词而已,到了现在,“江湖”成为“染缸”的同义词,政客在国会打架、骂三字经,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商人出卖灵魂,重利轻义,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黑社会杀人放火,无所不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你们的江湖到底是什么样的江湖呢?

  人处世间,江湖风险,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同一个江湖里,有人自清自爱,有人随浊随堕,完全是看个人的选择,“身不由己”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我想起《韩非子》里说:“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如果心里有清白的向往,而还继续混浊,当然会有矛盾、冲突与挣扎了。

  在我们幼年时代,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在庭前摆水缸,接雨水备用,接来的水要先放一两天澄清,等泥尘沉淀才可使用。有时候孩子顽皮,以手去搅水缸,只要两三下,水就不能用了,要再澄清一两天才可用。

  因此,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绝对不要去搅水缸,因为“要使水澄清很难,要一两天;要使水混浊很容易,只要搅一两下。”

  身在江湖的人也是一样的,古代的禅师为了发觉内在的澄明的泉源,不惜在江边湖畔,苦苦寻索,是看清了“江湖寥落,尔将安归?”的困局;现代的人则随着欲望之江陷溺于迷茫之湖,向外永无休止的需索,然后用“身不由己”来做借口。

  即使我们真是身在江湖,也要了解江湖真实的意涵,“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江湖实不可畏,怕的是自己一直把手放在水缸里翻搅。

  如果马祖与石头还在,我也真想去走江湖,但是如今最好是安住于自己的心,来让那心水澄清,以便哪一天,可以拿来饮用呀!

  一枝草,一点露;一个人,一片天。

  丛林的迷思

  我很喜欢佛教里把“道场”称为“丛林”,听说这丛林的称呼是来自《大智度论》,意思是和合的僧众居住在一起,好像树木聚集的丛林,那样天然、无为,其中自有规矩法度,草木不会胡乱生长。

  唐宋时代,丛林极一时之盛,有的多达数千人聚集,各司其职,在空闲的时候则自在林边泽下,思维、参究、悟道,百丈禅师为了管理丛林,创制了《百丈丛林清规》,这可以说中国在管理学上的巨著,可惜后来失传了,只留下法度,而佚失了著作。

  《百丈丛林清规》最主要的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说生活在丛林的人不可不参与作务,每个人都要有奉献的义务,才有资格吃饭。

  百丈怀海禅师不只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实践者。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是说他到了九十岁,弟子看到师父年老,不忍心让他再到田里工作,又不敢去劝师父,只好把他的锄头藏起来,找不到锄头的百丈虽然不下田,但是也不吃饭,他绝食三日,弟子劝请他吃饭,他说:“我不是规定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吗?”弟子只好再把锄头还给他,传说百丈活到九十六岁,工作到临终前的最后一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