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朝定居指南_森林鹿【完结】(38)

  敦煌出土资料显示,当地的僧人尼姑们很多住自己家里,结婚生子,种地经商,缴税当兵,寺院有活动临时通知他们,他们跟俗人的区别只有——可以通过做法事赚钱。即使住在寺院里的僧尼,平常也不管饭要自己喂饱自己,甚至房子都要自己修造,产权归个人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出家”已经成为了一种纯职业行为而不是生活方式了。这一现象估计在中原江南地区的一些较偏僻县乡也广泛存在,而且东延日本、下传明清民国近现代。如果您还想对此有更深刻的认知,可以阅读汪曾祺先生代表作《受戒》,体味近代江南水乡的僧人生活。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王景琳.中国古代寺院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富华.中国古代僧人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李艳茹.唐代小说呈现的佛教寺院社会生活图景.香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11

  注33:“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当个有文化的唐朝人

  郎君,您这一口标准长安音实在是……土得掉渣了!【中古普通话】

  您想穿越回唐朝吗?您想跟武则天、杨贵妃、李白、贺知章一起喝酒聊天吗?——您听得懂他们说话的口音吗?

  武则天是山西人,杨贵妃生于四川,贺知章是听着吴侬软语长大的,李白更是据说一竿子戳到中亚去了。这天南海北的人凑到一起,就算是在现代中国,彼此的口音都可能要闹不少笑话给编成相声说,何况是在没电视机,没电话,没新闻联播,没视频聊天的唐朝,又何况唐朝全盛时候的疆域比现在还大,各种稀奇古怪的族群比现在还多呢。

  所以啊,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各地人想要相互沟通、交流、学习、进步,普通话是不能不学的。

  唐朝的普通话是什么模样?很多人想当然,觉得既然现代普通话是以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话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那么唐朝普通话,大概也就跟首都长安的本地方言差不太多吧?

  哼哼哼,大错特错啦。

  您要不信,穿越之前咱们就先搞个集中加强恶补培训班,让您学会一口标准的唐朝长安语音——当时叫“关中秦音”——然后再开始时间旅行回长安去,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穿越初落地,您发现自己姓唐名穿,是一位世居长安的中级官员,业务能力平平,人缘不错,见谁都能打招呼说上话,成天跟朋友同事一起喝酒吃饭。好了,前半天您是在自己家里混,跟亲人、仆人都说秦音,毫无障碍,大家腔调一致。可等您饱餐完一顿,走出家门去官署上班,麻烦就来了。

  进衙门,看到一个老家在江南的熟人同事张三,人家是正经考科举、进士出身来做官的。您笑眯眯地打招呼:“三郎万福。”

  张三一愣,寻思您大概没睡醒,还以为在家里呢,口音一时没倒过来,也就客客气气地回一声:“螳螂面部(唐郎万福)。午食否?”

  您脑子里飘过午餐案上那几盘大菜:清蒸蒜泥猪肉、生鱼片切鲙、煮驴肉丸子·····忙不迭点头炫耀:“已鸡(已吃),已鸡嘟(猪)、鱼、驴,还有咩(米)饭······”

  话没说完,张三再也忍不住,当场哈哈大笑!

  这时候旁边一个官员李四听见笑声也走过来,问出啥事了,张三就把您刚才那句话按字音学说了一遍。这位李四脑筋转得比较慢,想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唐郎莫不是说:已鸡兜(猪)、哟(鱼)、喽(驴),还有美(米)饭?”

  说完,老家在山东的李四也笑了起来。张三点头认可李四的发音——因为他俩说的才是在官场上通行的“普通话”,或者更确切点叫“官话”“正音”。您那满嘴“鱼”“驴”的,倒是跟现代普通话比较接近,可在唐朝就算是“首都本地土话”,跟卖菜的、种地的、开饭馆的、家里仆人、上门化缘的僧人之类说这种“秦音”正合适,在官衙跟同事官人们这么说话,不被嘲笑至死才怪。

  那么,唐朝的“官话”,到底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准呢?

  严格地说······其实它跟当时任何一地的方言都不大一样。

  您在衙待半天,听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互道“面部”(万福),斯斯文文、抑扬顿挫地用这种官话交谈办事。听时间长了,您会发现两点:

  1.虽然大家相互之间交流顺畅,但不同地方的人,所说的官话发音还是颇有不同的,就像我们现代普通话推行力度都这么大了,社会上还是存在着所谓川普、广普、温普······

  2.各位官员说话时的遣词造句,当然不会跟书面语(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唐代文言文)严格保持一致,但是似乎跟正常人在家里说话也不太一样。说好听点叫“出口成章”,说难听点略似现在的公文体、官腔套话,大家都是文绉绉的,之乎者也的,句式语法过分规矩整齐,很少能听见零碎的口头语或残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