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06)

  对于啖助所论的《春秋》宗旨,赵匡略有异议.他认为"《春秋》因史制经,以明王道",其方法大略有二:兴常典、著权制.如凡是郊庙、丧纪、朝聘、搜狩、婚娶违礼则讥之,这是"兴常典".至于"非常之事,典礼所不及,则裁之圣心,以定褒贬,所以穷精理也.精理者非权无以及之."因为《春秋》之作,目的在于救世,即"尊王室,正陵僭,举三纲,提五常,彰善瘅恶",也就是通过"例"、"体"而寓褒贬.他说:"故褒贬之指在乎例,缀叙之意在乎体""知其体,推其例,观其大意,然后可以议之耳."可知赵匡比啖助更强调"褒贬"[注].

  其次,啖助等人在提出了自己理解的《春秋》宗旨后,就对"三传"进行严厉的批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三传并不完全否定.虽然用了比较尖刻的言词大肆批评,但还是有所肯定的.他们认为,古人对《春秋》的解说,本来都是口口相传,自汉以后才有章句,著于竹帛.关于《左传》,他们认为它博采当时文籍,叙事尤其详备,能使百代之下详知春秋历史本末,通过它的叙事去探求《春秋》经文的意旨.何况它"论大义得其本源,解三数条大义亦以原情为说,欲令后人推此以及余事",因此"比余二传,其功最高".在这里啖助等人并没有完全抹杀《左传》

  叙事详赡的功劳,甚至认为它比公、谷二传对《春秋》的贡献更高.但是,他们又批评《左传》"叙事虽多,释意殊少,是非交错,混然难证",即对《春经》经旨的阐述远远不够,而且是非混杂,让人难以把握.

  关于公、谷二传,啖助等人认为,最初也是以口相传,后人根据先儒口授的大义,将它散配入经文之下,因此乖谬颇多,并没有把握其纲领.不过,他们认为,其大指还是子夏传授下来的,所以,二传从"传经"这一方面说,比《左传》要严密,即"《谷梁》意深,《公羊》辞辨,随文解释,往往约深",对圣人微言大义的发明,往往有得.但是,他们又批评二传"守文坚滞,泥难不通,比附日月,曲生条例,义有不合,亦复强通,囗驳不伦,或至矛盾",太拘泥穿凿于文句,遇有说不通的地方,就妄加比附,矛盾百出,不合"圣人夷旷之体".啖助特别批评二传处处以"一字褒贬"之说释经.他虽然不反对《春秋》寓褒贬,但认为其中也有"文异而意不异"的,"褒贬"说并不普遍适用.所以,他批评二传"繁碎甚于左氏."[注]

  在解经时,他们大胆对三传的经说提出质疑.如《纂例》卷2释"望",陆淳记赵匡说:

  三望之名,公羊云泰山、河、海也,而左氏、谷梁无其名.说左氏者云"分野之星及封内山川",说谷梁者云"泰山、淮、海".据礼篇云,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封内者,而不言星辰,又淮海非鲁之封内.公羊云山川不在其封内则不祭,而云祀河、海,则三家之义皆可疑也.对三传及各注家之说,不盲从,经过自己的考证,得出了自己的判断,说明三传不可尽信.

  除了批评"三传"之外,啖助等人对两汉以来释"三传"者也进行了抨击.在当时学术界中,《左传》杜预注,《谷梁传》范宁注,《公羊传》何体注最为流行.

  要否定前人的失误,就首先要向杜、范、何三家开火.啖助等人认为,注疏之学"虽因旧史,酌以圣心,拨乱反正,归诸王道,三家之说俱不得其门也",即三家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去理解圣人的深意,在注解过程中纠正误说,以"王道"作为指归.他们进而指出:"两汉专门,传之于今,悖礼诬圣,反经毁传,训人以逆,罪莫大焉"[注],他们对传注的批评可谓够严厉的了.

  再次,啖助等人在指出了"三传"及注疏的失误后,得出结论说:"传已互失经指,注又不尽传意,《春秋》之义几乎泯灭."三传没有把握"圣人"作经的宗旨,而注疏又没有发挥出三传的大意,致使《春秋》的真正目的被掩盖了.因此,他们要舍弃传注、直求经意.他们认为,《春秋》经文并不像有的传注者理解的那样"文义隐密",如果这样的话就无人能解了.啖助说:

  《春秋》之文简易如天地焉.其理著明如日月焉.但先儒各守一传,不肯相通,互相弹射,仇雠不若,诡辞迂说,附会本学,鳞杂米聚,难见易滞,益令后人不识宗本,因注迷经,因疏迷注,党于所习,其俗若此[注].

  传注者把本来"简易著明"的一部《春秋》经弄得晦涩难懂.不仅如此,《春秋》一经而分三传,每传自两汉以来又各有许多家注,注又有疏,强调"疏不破注",不离师说,家法、师法门户之见很深,各家各派互相攻击,搞乱了人们的视听.平心而论,啖助等人对两汉以来经学的批评是有道理的.经学作为官方扶持的学术,其末路流于繁琐、晦涩,异说纷陈.唐初虽有《五经正义》统一经学,但只是对文句的解释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谈经学者"不复知有《春秋》徽旨".啖助等人抨击传注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种更加简便的解经模式,"但以通经为意",不讲家法,不根师说,兼取三传,合而为一.啖助说:

  予所注经传,若旧注理通,则依而书之;小有不安,则随文改易;若理不尽者,则演而通之;理不通者,则全削而别注;其未详者则据旧说而已[注].

  所谓"理",实际上是他们这一学派的一种主观方法.借助于他们标举的"理",以此作为标准,去衡量前人传注的是非,"考核三传,舍短取长",直接为《春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