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29)

  这里,他把"经""权"关系表述得极为明白深刻,从而使这一对范畴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经"是原则,"权"是实现原则的途径,"经"者常也,"权"者变也,死抱教条而不知变革,与离开原则的变革,都是柳宗元所反对的.

  正因为有方法论作指导,柳宗元在政治实践中主张变革,在学术思想上提倡怀疑,兼收并蓄.

  柳宗元又把"大中之道"称为"圣人之道",把"立大中"与"去大惑"相对.

  他认为以怪力乱神来治民是"大惑",必须予以抛弃,而应代之以"中道".柳宗元否定了"天人感应论"不合圣人之道后,力图按儒学的原始精神重建"人学".

  他说:"圣人之心,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盖于人也."[注]他认为,"圣人之道"应该"利于人,备于中",直接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他说:

  圣人为数,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以为常行者也.(《时令论》下)

  "中道"的具体内容是五常,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与人伦日用相联系的规范,而不是什么"天道",不存在"天人交感".五常之中,"仁义"是根本和核心.因此他说;

  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义.仁主恩,义主断,恩者亲之,断者宜之,而理道毕矣.(《四维论》)

  而道、礼、诚、信则是"皆由其所之而异名",是"仁义"原则的不同表现.

  这些原则具有永恒性与普遍性,自尧舜直到孔子都是如此.

  "中道"具体见诸行事,则应该"凡其(民)所欲,不竭而获;凡其(民)所恶,不祈而息"(《贞符》),应该照顾到百姓的愿望,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也就是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实行宽松的仁政,"克宽克仁,彰信于民",以取得百姓的信任.特别是作为政府的官吏,应该以商代的贤相伊尹为榜样,"心乎生民",时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注],实行"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的爱民之政.做到"自天子至于庶民,成守其经分,而无有失道者",这就是"和之至",也就是"道达于天下矣"(《守道论》).

  "以生民为主,以尧舜为的"[注]本是陆淳思想的重要内容,柳宗元对此情加推崇.他对民生的重视,贯穿在《断刑论》、《六逆论》等一系列论著中.在《断刑论》中,柳宗元批评了封建法治的残酷性:"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欲死不可得,贯三木,加连锁,而致之狱吏.大暑者数月,痒不得搔,痹不得摇,痛不得摩,饥不得时而食,渴不得时而饮,目不得瞑,支不得舒,怨号之声,闻于里.如是而大和之不伤,天时之不逆,是亦必无而已矣."他表现出对"死回"的同情,闪耀着人道精神.在《六道论》中,他讲选贤用能,更着眼于"天下理乱之大本",也是"思利乎人"的.

  柳宗元在《伊尹五就禁赞》中说:"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也就是说,圣贤进退出处,应视民心所向,看谁得到人民的支持与信任,以此作为自己辅佐的目标.与此相联系,柳宗元提出"势"这一概念.他在《封建论》

  中说:"彼封建者,更故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注].所谓"势",就是客观历史必然性,它是不以"圣人之意"为转移的.在客观历史必然性中,"生民之意"占据着重要地位.

  六、统合儒佛 兼容并包

  魏晋以降,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思想界形成了三教鼎足的格局.特别是到了唐代,佛教的发展势头有凌驾儒学之势,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

  早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一些人或从中华本位文化角度出发,或从道、佛争先后的角度出发,对佛教进行了批判.柳宗元时代,韩愈是排佛派的中坚人物.柳宗元与韩愈虽是好朋友,在文学见解上有许多共同之点,但二人在对待佛教这个问题上,观点却完全不同.

  在《送粪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一文中,柳宗元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他的母亲卢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少年时随父亲到江西洪州,南宗慧能的隔世法嗣,与青原行思并称为"禅宗双璧"的马祖道一正在那里传法,称"洪州禅",受到江西观察使李兼(柳宗元夫人杨氏的外祖父)礼重.柳宗元父亲的知交权德舆也游于他的门下.柳宗元的岳父杨凭也信佛教.因此,柳宗元自幼生活在佛教气氛很浓的环境中.在长安应举和做官期间,他曾与文畅、灵沏等出入官场的僧侣结交,并很欣赏晋、宋以来谢安石、王羲之、习凿齿、谢灵运、鲍照等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等的关系,又称赞在同时代的那些"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屠之事"[注]的亦儒亦佛的人物.以后在流贬过程中,柳宗元又与许多和尚交结.佛教思想对他的浸染很深,与他所受的儒家教育结合,形成了他特有的调和儒释的思想.

  柳宗元信佛,着重于佛教义理.他把作为外壳的宗教迷信与内在实质的教理区别对待.他"自幼好佛"而"有得焉",正是对佛教义理有深切的领会,因此,他不同意韩愈"人其人,火其书"做法,他说:

  儒者韩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訾余与浮图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余,且曰:"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图".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杨子.杨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图者,反不及《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