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82)

  14.《陈亮集·文集》卷20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心学祖师 陆九渊

  (1139—1192)

  宋明理学在南宋时期,分化为"理学"和"心学"两个系统,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宋明时期,以研究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之义理的"义理之学";从狭义上讲,是指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称.因为无论程朱之学或陆王之学,都把"理"(或称天理)作为其学说的核心范畴.理学是后期封建社会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和巨大的.作为理学中的"心学"一系创始人的陆九渊,自然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豪门苗裔 聪颖早悟志气高

  陆九渊,字子静,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由于他在中年以后,到贵溪的象山居住讲学,又自号"象山居士",故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

  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的远祖为妫姓,战国时期,取代姜姓齐国的田氏先祖敬仲(田完),就是妫姓之后裔,所以陆家的祖先又姓田.陆九渊家族一系,是齐宣王之少子元侯田通传下来的,因当时四通的封地在平原盘县陆乡,他于此定居,故改为陆姓.自四通下传至第42代的陆希声(陆九渊的八世祖),做了唐昭宗的宰相.五代末期,陆家因避战乱,才迁徙到江西抚州的金溪,购置产业,是当地声望很高的豪族大姓.但是,从陆九渊的高祖到他父亲四代,都没有人做官,这是陆家处于衰落的时期.陆九渊为其弟九叙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家素贫,无田业,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陆象山全集》卷28)又说:"吾家素无田,蔬园不盈十亩."(《陆(九皋)修职墓表》,同上卷28)他们主要是靠开药店的生意来维持生活.不过,这个没落的官僚世族家庭,传到陆九渊这一代,由于他的二哥陆九叙善于经营,经济状况又大有好转,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了.

  陆九渊的父亲名贺,生九渊兄弟六人,陆九渊最小,他的四哥九韶、五哥九龄,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理学家.陆家也是世代崇尚儒学的52书库,陆九渊的高祖陆有程,就是一位"博学,于书无所不观"的学者;曾祖"能世其业,宽厚有容";其祖父陆晋"好释老";其父亲陆贺也是一位典型的儒生.(上引均见于《象山全集》卷27)

  陆家世代谨守礼义,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制家族.九渊的父亲陆贺"究心典籍见于躬行,酌先儒冠,昏丧祭之礼行之家,家道之整著闻乡里."(同上)完全按照封建制度的礼仪来整治家风,后来孝宗皇帝赞扬说:"陆九渊满门孝弟者也."(《象山全集》卷36《年谱盯这个典型的封建宗法制家族,在《宋元学案》卷57中有如下介绍:

  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岁选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畴、租税、出内(纳)、庖爨、宾客之事,各有主者.先生(陆九韶)以讽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是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

  上述介绍表明,家规十分严格的陆氏家族,是完全按照宗法制度管教族人.陆九渊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封建礼教之代表人物,由于他能严格奉行这个制度,所以《年谱》说他"事继母(其生母早在他幼年时即逝去),与诸兄曲尽孝道."由于九渊兄弟有孝亲的名声,所以其一家都受到宋孝宗的赞扬.

  陆九渊自幼聪明好学,是一个早熟儿童,《行状》说他幼年时期不喜欢游玩,"敬重如成人".他善于思考,"遇事物必致问",三四岁时,"一日忽问:‘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寝食."五六岁时,"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亦尝问人曰:‘伊川之言,奚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上引均见《象山全集》卷33《行状》)开始怀疑程颐的学说,认为同孔孟不一致.这说明他很善于思考,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受权威的束缚.

  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他后来能够在学术研究中自成一家,有着重大的关系.

  勤学好问和早熟的陆九渊长到十六七岁时,更是少年气盛,能为国事担忧.

  《年谱·绍兴二十四年》,陆九渊16岁:"读三国六朝史,见夷狄乱华,又闻长上道靖康之事",便慨然剪去长长的指甲,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并且说道:"吾人读《春秋》,知中国夷狄之辨,二圣之仇可不复!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今吾人高居优游,亦可为耻."(《象山全集》卷36)从此便立下了抗金复国之志.

  所谓"中国夷狄之辨"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然其反抗侵略、恢复统一的要求,则是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利益的.对于那些不关心国家安危,只顾眼前享乐、但求苟安一时的无义之徒,他深以为耻、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是值得称赞的.

  二、功名早成 治理荆门有政绩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陆九渊参加乡试,以《周礼》中举,名列第四,考官王景文对他的考卷内容十分满意,笔批说:"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这表明,青年时期的陆九渊,不仅学问很好,并且已经成熟了.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再参加乡试,又以《易经》中举.次年赴京应南官试,一举中了进士,当时主持南宫的考官就是吕祖谦,他早闻陆子静之名,敬其人而爱其文.事隔多年后,他回忆当时的感受说:"那时看了你的高文,顿觉心开目朗,就知道作者是江西陆子静了(《象山全集》卷33《行状》).此后,陆九渊在学术界的名声更大了,"时俊杰咸从之游,先生朝夕应酬答问,学者踵至,至不得寐."(同上)从这以后,他开始了讲学生涯,同时也进入了仕途生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