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14)

  近古之统,周子其元,程张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为今日之贞乎?未之有也,然则可以终无所归哉?(《元史·吴澄传》)

  从这段文字中,充分体现出吴澄道统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其一,以天为道统之原.韩愈的道统始于尧舜,而吴澄则借用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之说,视天为道统之原,尧舜继之.这显然反映了宋以来儒家的宇宙本体观念.

  其二,高度重视宋代理学.吴澄根据《周易》的元、亨、利、贞排列,把道统的发展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元、亨、利、贞四个小段;而特别把两宋理学排在儒学发展的"近古"阶段,亦即最后阶段,处于终结之"贞"的最高位置.这表明吴澄对于两宋理学的极端重视.

  其三,一自我标榜为朱子传人.吴澄在《道统图》中,将近古理学阶段从周敦颐发展到朱熹,按序排列为元、亨、利,而处于终结的"贞"却有意留下一个空缺.

  显然,吴澄的本心是想以"贞"自任,从而跻身于宋儒诸子之列,成为朱熹之后道统的继承人.

  天道观探讨太极、理、气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理学的基本内容.吴澄的天道思想,主要包括自然观、太极与理气论.

  关于天、地、日、月和人、物的形成,吴澄认为皆本于"一气".他曾经说过:

  天地之初,混沌洪濛,清浊未判,莽莽荡荡,但一气尔.及其久也,其运转于外者,渐渐轻清,其凝聚于中者,渐渐重浊;轻清者积气成象而为天,重浊者积块成形而为地.天之成象者日月星辰也,地之成形者水火土石也.天包地外,旋绕不停,则地处天内,安静不动,天之旋绕,其气急劲,故地浮载其中,不陷不堕,歧伯所谓大气举之是也.天形正国如虚球,地隔其中,人物生于地上,地形正方如搏骰,日月星辰旋绕其外,自左而上,自上而右,自右而下,自下复左.(《吴文正公全集》卷1《原理》)

  吴澄的所谓"气"具有实体性,是形成天地人物的质料.这种认识应当说具有一定的唯物论因素.

  然而,吴澄并未把"气"作为宇宙的本原,而将宇宙本原另属之于"理"和太极.对于气与理的关系,吴澄认为:"自未有天地之前至既有天地之后,只是阴阳二气而已.本只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日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行即二气,二气即一气.气之所以能如此者何也?以理为之主宰也.理者非别有一物在气中,只是为气之主宰者即是,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吴文正公全集》卷2《答人问性理》)吴澄认定理是气的主宰者,但它又寓于气中,理气不可分割.

  关于理和太极的关系,吴澄则视理为太极,为精神本体.在他看来,天地生灭,人销物尽的变化反复,统统是由于"太极为之".太极之所以能起到主宰宇宙的作用,是由于它本身包含的动静之理,能随"气机"之动静而动静.但太极本身又是"冲漠无朕,声息泯然","无增无减,无分无合".可见,吴澄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而太极本身却是一个寂然不动的绝对体,这种宇宙观无疑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再进一步,吴澄还把太极等同于天、帝、神、命、性、德、仁等范畴.按照他的解释,太极就其"全体自然"而言叫做天,就其"主宰造化"而言叫做帝,就其"妙用不测"而言叫做神,就其"赋与万物"而言叫做命,再就"物受以生"而言叫做性,得此性便叫做德,就其"具于心"而言叫做仁.如此一来,吴澄的所谓"太极",不仅是宇宙的本体,是普照天地的万能神,而且它还具有道德的属性,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和极则,也就是天理.

  心性说人如何认识天理,并做到与之合一,这是理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朱熹是持之以格物,陆九渊是持之以本心,而吴澄则是"和会朱陆",形成了自己的心性说.

  首先,吴澄立足于从张载到朱蕉的气质说,主张人性有善恶之分,而性善和性恶在本质上又可以相通.他认为,人性是得之于天,而为本然之性,但因其气质不同而有性善与性恶之分.他在《答人问性理》中指出,气质是"人得天地之气"而成形,当人从母体出生时,就受有"天地之气",因而也是与生俱来.而人所受的"天地之气","或清或浊,或美或恶,分数多寡,有万不同",这就使本然的天地之性受到污染,由于污染的程度不同,所以人性便出现了差异.而这种差异可以由天地之性来统一.吴澄认为,纯善的天地之性不仅赋予性善的人,而且也赋予性恶的人,这就使气质之性中那些恶与不善的人,找到了通向天地之性的可能和信心.

  可见,性善和性恶在本质上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在如何恢复天地之性的问题上,吴澄公开赞同和倡导陆九洲的"尊德性"方法.他曾说:"朱子于道问学(即格物穷理学问思辨)之功居多,而陆子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弊必偏于语言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宋元学案·草庐学案》)所谓以德性为本,是讲德性之知为"我之固有也,不待外求."吴澄在《评郑夹涤通志答刘教谕》中说:"知者心之灵而智之用也,未有出于德性之外者.……盖闻见虽得于外,而所闻所见之理则具于心.故外之物格,则内之知致,此儒者内外合一之学,因非如记诵之徒,博展于外而无得于内,亦非如释氏之徒,专求于内而无事于外也."(《吴文正公全集》卷2)由于他认为一定知识未有出于德性之外者,所以为学的方法,则专主于心,而反对外求.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