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鸿章传_张梅煊【完结】(15)

  李鸿章这种美好的愿望,立即遭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反对。李鸿章写信给奕为首的总理衙门说:中国的士大夫每天沉醉于文章的词句和练习写小楷字,而武将多半是粗俗愚蠢之人。对于外国的武器,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有人认为学不会。在奏折中,李鸿章力陈己见,还这样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神妙: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帝国里,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在奕的帮助下,李鸿章的意见终于得到慈禧太后的首肯,允许他在“剿匪”的前提下,学习制造军火。从 1863 年起,李鸿章聘请一些有关武器方面的专家和工匠设立了“炸弹三局”。“炸弹三局”是指马格里主持的淞江洋炮局和苏州洋炮局,丁日昌主持的上海洋炮局。

  丁日昌,字雨生。广东丰顺人。他曾任江西万安知县,当时李瀚章是丁日昌手下的赣南道。丁日昌因为万安失守被革职,投奔到曾国藩处当幕僚。曾国藩很欣赏丁日昌的才干。李鸿章组建淮军的时候,就想要丁日昌跟自己去上海,曾国荃则提出要丁日昌跟自己去攻打天京。曾国藩谁也没有给,把丁日昌和李瀚章一起派到广东去办理厘金了。当时还在到处寻找人才的李鸿章听说丁日昌在广东军营,已经督制出了大小炮硼 36 尊,子弹 2000 多颗,十分羡慕。心想如果能让他来主持炮局就好了。李鸿章于是使劲追着曾国藩要人,终于奏请朝廷批准把丁日昌调到上海主持炮局。事实表明,丁日昌办的炮局最有成效,它能制造“田鸡炮”(迫击炮),还有能发射 80 磅炮弹的“开花炮”。后来丁日昌一直在李鸿章身边做李的得力助手,成为“洋务运动”的积极实行者。

  “炸弹三局”生产出来的各种炸弹源源不断地被送到前线,给李鸿章消灭太平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并为李鸿章日后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积累了经验。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成立于 1867 年 9 月。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后来能修船造舰,成为综合性的新式军用企业。金陵制造局,是把以前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建立的。到南京后,规模扩大,生产能力也提高。主要生产各种口径的大炮、炮弹和子弹,还生产其他军用品。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生产的大炮和炮弹。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都是制造军用器械的兵工厂。它们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以机器为工具,雇佣了一批工人,这表明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这两个局的资金都来自清政府的财政划拨,生产的武器弹药,都归湘军和淮军以及其他各省等队使用。它们不参与市场竞争,不产生直接利润。这种先进的生产力结合官僚专制式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官僚资本。有些研究者认为,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某种特殊环境下,这种官僚资本的介入,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

  4.2节 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在发展了军工企业之后,意识到发展民用工业也迫在眉睫。

  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1872 年,李鸿章开始筹办轮船招商局。1873 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李鸿章给招商局的定位是:没有大事的时候,轮船可以运粮食和载客;有战事时输送军火。他还希望在航运上可以和外国的船只抗衡。所以叫作招商局,是因为李鸿章采用招商集资的方式来解决经费问题。招商局是先由官商合办、后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李鸿章借鉴西方的股份制方法创办轮船招商局,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股份制形式的企业了。招商局经历了一段很辉煌的岁月,每逢年底有股东分红。一些经济学者对当时招商局的财务情况作过详细的分析,认为招商局的管理具有初步的股份制企业的模式。招商局成立之初,只有轮船 3 艘。而其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兼并旗昌公司产业后,招商局拥有轮船 33 艘。这个时期,主要经营沿海与内河航运,年收入平均约为 2 百万两白银,年净利为 30 万两白银。此外,李鸿章还开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

  开平矿务局,成立于 1878 年,是李鸿章建立的。由唐廷枢办理。目的是为了供给机器制造局所需要的煤,此外还可以避免煤矿资源被外国人所掌握。起初开平煤矿局除了采煤,还采铁,炼钢。后来,因为经费和技术问题,专门采煤。到 1894年,日产煤 2 千吨,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矿业。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李鸿章创办的中国第一个棉纺织工厂,目的是为了抵抗洋货。由彭汝琮办理。织布局后来在上海、宁波、镇江等处设立了 10 个分厂。

  漠河金矿,也是李鸿章创办的。1886 年,李鸿章前往矿区勘查。1889 年,正式开始采矿。1894 年,产金多达两万八千多两,成为清政府的名副其实的金库。

  中国的电报业务也是最先由李鸿章倡办的。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 1879 年,李鸿章提出,洋人从国外到上海都设立了电报,在瞬息之间,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消息。中国使用驿站,最快的虽然说可以达到日行六百里,但还是经常会误事。如果中国有了自己的电报,就可以抵制外国电信业控制中国。中国电报最早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和天津之间架线试验,结果很成功。1880年,李鸿章修建从天津到镇江到上海的电报,实现了南北之间的信息传递。1882年,电报局改为官督商办企业。经过集资,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的电报在 1884 年开通。因而,电报局从天津迁到上海。此后,电报局分别架设了津京线、长江线、桂滇线、陕甘线等。1892年,李鸿章奏报说:中国的陆路电线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遍布各省,瞬息万里,官员商贾都说很方便。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