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_熊逸【完结】(23)

  i Vi Shen指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恰恰是针对着儒家、墨家和名家的主张来说的。(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ited by Bo Mou, 2009, p254)

  ii 也有人认为龙的特性是一种坚持精神,譬如王夫之说,君子穷居而心怀天下,不受世俗观念的左右,遇到君主之后坚持自己的主张,不靠见风使舵来满足私欲,这就是“龙德”。(《读通鉴论》卷3)

  <---分割线(tianya200.)--->

  3.

  第一个问题关乎性善与性恶的问题,关乎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关乎恶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哲学史上的经典问题了。所谓无是无非、无善无恶,这在普通人看来绝难接受,但在哲学上是绝对讲得通的。

  我所知道的最清晰的辩解来自斯宾诺莎,“这原不足怪,因为自然不为人的理智的规律所拘束。人类的理智的规律其目的只在求人的真正的利益与保存;自然的界限更要无限的宽广,与自然的永恒的秩序相连。在此秩序中人不过是一个微粒而已。正是由于这个必然性,所有的个体都用某种特别的方式以生活与活动。所以,在自然界中,若是有什么我们觉得是可笑、荒谬或不好的东西,那是因为我们只知道一部分,几乎完全不知道自然整体的秩序与依存,而且也是因为我们要事事物物都按我们人类理智的命令安排。实际上,理智所认为恶者,若按自然整体的秩序和规律而言,并不是恶,其为恶是仅就我们的理智的规律而言。”(《神学政治论》,p213-214)

  斯宾诺莎的这段话可以被看作是对庄子的是非善恶观点的西方式表达,如果能以这样的哲学的眼光去看,秦桧也好,高衙内也罢,未必就是坏人。后来莱布尼茨发展了这个观念,将之从形而上拉到了形而下的层面,以至于伏尔泰在《老实人》里特地杜撰了一位莱布尼茨的庸俗信徒邦葛罗斯博士,当救命恩人雅各感叹着世界充满邪恶的时候,已经在这种邪恶中失去了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的邦葛罗斯博士超然地回答道:“这些都是应有之事,个人的苦难造成全体的幸福;个人的苦难越多,全体越幸福。”

  有趣的是,《老实人》是伏尔泰的晚年之作,而在他的早期作品《查第格》里竟然表现过一种并不亚于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他借着天使之口在情节大逆转的当口道出了这样一则真理:“恶人终究是苦恼的,他们的作用不过是磨练世上少数的正人君子;须知善恶相生,没有一种恶不生一点善果的。”

  的确,最大的恶才可以彰显最大的善,这正如酷暑和冷饮的关系。最邪恶的世界比之无善无恶的世界,其善的总和显然更多。有趣的是,正是同样地基于这一考虑,莱布尼茨才(至少在表面上)做了一个于丹式的学者,而庄子则施施然地走进了对立的阵营。

  不过,为了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实在有必要暂时跳出哲学的领地。

  得益于现代学术的发展,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的比庄子更多,判断力自然也比他更强。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在1963年发表过一篇经典的论文,研究的是道德准则的生成过程,提出人的道德标准的形成要经历6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小孩子是以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的标准,判断一件事是对是错取决于做了这件事之后是会被奖励一个苹果还是被打一顿屁股;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开始形成,判断是非的依据就是单纯的个人好恶。这两个阶段被称为“前道德水平”,意味着道德标准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到了第三阶段,小孩子开始重视别人的态度和利益了,知道了能让别人高兴的事也是好事,尽管这件事情不一定对自己有利;第四阶段则有了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乐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认为凡是遵纪守法的行为都是好的。这两个阶段被称为“遵从习俗角色的道德水平”,《悲惨世界》里的沙威看来就是道德水平停滞在了这个阶段,没能继续发育下去。

  沙威如果能把道德水平发育到第五个阶段,就会承认这社会上既有合法而不合情理的事,也有合情合理而不合法的事,至少某些法律比另外一些法律更好,遇到冲突的时候不妨遵循某种特定的程序寻求对法律的一些改善,对冉阿让就不会那么紧逼不舍;我们普通人比沙威强一点,但也只能达到第五阶段,在第六阶段,良知完全凌驾于任何社会习俗与法律法规之上,柯尔伯格认为只有一些伟人,比如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道德感才发展到了这一阶段。这两个阶段被称为“自我接受准则的道德水平”,是人类道德标准发展的顶点。

  并且,这6个发展阶段是不可能被跨越的,也就是说,一个正处在第一阶段的小孩子,无论你怎么教育他,他也不可能不经由第二阶段而直接跨入第三阶段。柯尔伯格尤其强调的是,这6个阶段分别都是独一无二的道德推理方式,而不是小孩子在一步步地加深着对成年人道德观念的理解。(Kohlberg, L.1963)

  后续研究不断证实着柯尔伯格的理论,并且确认了它的普世性。那么,我们就基于柯尔伯格的研究来回答庄子:是非观念的具体内容的确是“社会”的,但其形式却是“自然”的,也就是说,一个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埃及人和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尽管是非观念很可能大相径庭,但这些观念的形成过程却不会有什么两样。并且,只要不否认人类是一种群居生物,那么是非观念就必然会按部就班地形成,而无论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