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_熊逸【完结】(25)

  至于第二个问题,虽然看上去质朴得令人讨厌,却是每一个认真的读者都绕不过去的,就连庄子本人和他的追随者们也绕不过去。《庄子·外篇·秋水》描写北海若教育河伯,说有极高修养的人之所以能够水火不侵、禽兽不伤,并不是写实(这就是说,倘若真的用水淹、用火烧,就算至人、神人也活不了),而是形容他们有敏锐的眼光可以辨别处境的安危,有平和的心境可以应对好运和厄运,他们的一进一退都小心谨慎,所以才能免于伤害。

  问题的关键不过是“谨于去就”4个字,这真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一定会击碎很多人心中美丽的憧憬。但雪上还有加霜的必要——在《庄子?外篇·达生》里,列子向关尹问出了这个横亘在我们心中的问题:“所谓至人,水里也行得,火里也行得,他们是怎么才达到这般修为的?”关尹说:“人家不是靠智巧和勇敢,而是懂得保守纯和之气。”关尹又说了很多玄虚的内容,对我们的理解很难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他最后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喝醉了酒的人从车上掉下来,虽然会受伤,但不会摔死。同样都是人,为什么喝醉的人反而没有清醒的人摔得重呢,这是因为他的精神凝聚,乘车也不知道,摔下来也不知道,死生惊惧根本烦扰不到他。一个人得全于酒尚且如此,何况得全于天呢!”

  《庄子?外篇·田子方》拟了一段孔子的议论,说古时候的真人穿越大山而不受阻碍,踏入深渊而不被淹没,处在卑微的境地而不倦怠。——这本该给我们一些鼓舞,但遗憾的是,这里说的并不是真人的身体,而是他的“神”。这就好比得道高人之所以酷暑时节可以不吹空调,并不是因为他们修炼成了金刚不坏、寒暑不侵之体,只不过“心静自然凉”罢了。

  是取朴素之解还是华丽之解,这主要就看一个人属于道教还是儒家了,道教以此修仙,儒家以此处世——秦朝末年,陈胜造反的时候,诸将都忙着抢地盘,只有周市5次向陈胜辞谢魏王之位,坚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一定要立魏国的王室后人,最后自己只做了魏国之相,王夫之认为周市这句话就是“大浸稽天而不溺,疾雷破山而不震”。(《读通鉴论》卷1)儒家读《庄子》,总有自己特殊的眼光。

  抛开立场不谈,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一个问题:《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这三篇极尽渲染所谓乘云气,御飞龙,遨游在四海之外的都属内篇,而《秋水》、《达生》、《田子方》,这三篇给出合乎人情的朴素解释的都属外篇,这是否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内篇基本看作庄子本人的著作,而把外篇基本认作庄子后学的著作的话,是否说明庄子原来真的相信那些神通广大的奇人异事,而庄子的后学难以接受这些怪力乱神,又不便直接反对他们的前辈祖师,所以才致力于使内篇的玄虚描写“合理化”呢?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必然会带出另外一个问题:这种“合理化”的努力在满足了我们普通人的理解能力之外,是否符合庄子的本意呢?

  当然,另外一种可能是,《秋水》、《达生》、《田子方》三篇也出自庄子本人的手笔,只不过相对内篇晚出而已,是庄子在讲了那些水火不侵的奇人异事之后遇到了质疑,这才继续撰述以作出详细的解释。或者,即便这三篇就是出自后学之手,但他们只不过是道出了老师未曾记录下来的意见罢了。

  不过,对于那些缺乏考据兴趣的读者来书,这倒不是什么很要紧的问题,重要的是,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解释真的成立吗?醉酒的例子倒还算说得通,但“谨于去就”难道也可以吗?所谓“谨于去就”,着了一个谨小慎微的“谨”字,也就是教人瞻前顾后、三思而行,难道这样也叫逍遥吗?

  这正反映出《庄子》的一个特点:虽然讲起话来经常玄而又玄、不近人情、天马行空、云山雾罩,但任何人毕竟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所以一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回现实,这就免不了要生出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但这样的答案是不会让人甘心的。我们很想知道,所谓“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难道真的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不成?换句话说,庄子难道真的就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通向逍遥之境的方案吗?

  这个方案其实是有的,而且非常的简单明了,简单到只有两个字——每个人都能读懂并心领神会的两个字:去死!

  <---分割线(tianya200.)--->

  5.

  正所谓大道至简,“去死”就是这样一种简单而深刻的思想,奥妙而隐秘,长久以来都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闪光思想,因为比之古人,现代人“去死”的条件要好得多。

  引一段上文已经略有提及的文字,《大宗师》讲:何谓真人?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庄子·内篇·大宗师》)

  这一段大意是形容古代的真人登高不惧,下水不湿,入火不热,因为他们是“登假于道”的人。所谓“登假于道”,郭象说这是智识达到了道的高度,成玄英说“登”的意思是“升”,“假”的意思是“至”,“登假于道”就是“昇至玄道”。当代学者一般也沿袭着这个解释,陈鼓应先生翻译这句话说:“只有知识能到达与道相合的境界才能这样”,所谓登假,就是登至。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