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_熊逸【完结】(72)

  史家撰文,“某公薨,某公立”,这是常例,《左传》“隐公立”紧承“惠公薨”而来,所以贾逵、杜预所谓隐公立桓公为太子的说法是不合语法的,而“奉”字是自下奉上之辞,子奉母是可以的,兄奉弟却讲不通了。这一点杜预想必也是明白的,所以他解作“帅国人奉之”,凭空添了“帅国人”三字来弥合矛盾。而释“之”为仲子则文义顺畅,前后呼应:隐公认可仲子为惠公正妻,奉之为母,自然也就认可了桓公作为惠公之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只待将来桓公长大便归政于他,这与《左传》后文都是相符的。637

  于鬯此解,既合语法,也合文义,或许是迄今所见最通畅的解释了。但是,疑点仍然存在:如果鲁隐公仅是摄政而非实际即位,为何称公,这岂不是僭越名份?既然奉仲子为母,又为什么声子有谥而仲子无谥?

  先说第二个问题。如前所述,童书业是认可《史记》的记载的:隐公的母亲声子是惠公的“贱妾”,而仲子本该是隐公之妻,却被惠公夺了去。根据春秋时代的习俗,父夺子妻所生的儿子虽然可以成为太子,但并不太名正言顺。所以,仲子所生的桓公本在可立可不立之间。这些大概就是仲子后来虽然升格为夫人却没能获得谥号的原因。638

  而据刘丽文的说法是,如果死去的元妃没儿子,继室的儿子继承君位是顺理成章的,如杜预注:“隐公,继室之子,当嗣也”。隐公对桓公的谦让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地位低,自己没有继位的资格,而是牵连着仲子掌纹上的那句神谕——“为鲁夫人”。

  刘发出了和前文中于鬯同样的疑问:回顾前文,《左传》对仲子的叙述有些闪烁其辞:“故仲子归于我”是说仲子嫁到我国,但问题是,嫁给鲁惠公是“归于我”,嫁给鲁隐公(当时的太子,未来的国君)也是“归于我”,仲子本来到底要嫁给谁呢?

  按照仲子掌纹的神谕,她是要作鲁国国君的嫡妻的(即“鲁夫人”),那么,鲁惠公已经有了夫人(孟子),就算夫人死了,假设“诸侯不再娶”确有其事,或至少有一些舆论的约束力的话,他是不能另娶或另立嫡妻的,除非“母以子贵”的原则在当时也确曾存在,让仲子的儿子作太子,那么仲子就可以升格为夫人了,这也就符合了掌纹的神谕。

  鲁惠公死后,如果按照传统,应该是隐公继位,可如果要照顾神谕,就得让桓公继位。想来鲁惠公生前就是打算成就仲子“为鲁夫人”之神谕,所以正如《榖梁传》所说,隐公让位给桓公,成全了父亲的心愿。

  正是这个神谕的力量,鲁隐公便没有正式即位而只是摄政;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鲁隐公的生母声子最终也没能成为夫人。而假如鲁隐公不是摄政,而是正式即位的话,声子无疑是可以成为夫人的。639

  这个说法似乎言之成理,但是,考察推理环节就会发现:如果要以上的推论成立,就需要“诸侯不再娶”和“母以子贵”的成立,如果这两者有一项的真实性受到有力质疑,这个推论自然也就不算牢靠了。——那么,神谕的正确性也因此而受到怀疑了吗?这是不大应该的,神谕总要是正确的才对,这倒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左传》的风格一贯如此,对远在惠公年代的事情,《左传》是不会记载一条失灵的神谕的。

  回头来看,刘所有推论的出发点就在“为鲁夫人”四个字上,但是,即便仲子嫁到鲁国而没有“为鲁夫人”,也一样符合神谕。这就需要采纳孔颖达的说法,把“为鲁夫人”的掌纹仅仅理解为掌纹像一个古文的“鲁”字,以上推论便可以成立了,因为仲子到鲁国不一定要作夫人的,只要嫁到鲁国,就算是符合神谕了。

  被神谕所关照的仲子是不同凡响的。从《左传》的后文来看,仲子受到了极大的尊崇,或者说,《左传》是以极为尊崇的笔墨来渲染仲子的——从她生时的神谕到她死后的哀荣。

  这个神谕还有下文,《左传·闵公二年》记载了鲁国季友身上一则相似的故事:季友出生时手上有个“友”字,于是这孩子就被取名为“友”了。640而耐人寻味的是:季友是鲁桓公的儿子,恰恰是仲子的孙子。祖母和孙儿身上竟然出现过同类的灵异现象,这真是很让人吃惊了。童书业据此推测:《左传》推尊仲子是为了推尊鲁桓公,推尊鲁桓公又是为了推尊季氏。所以,《左传》的原作者和季氏之间一定有着某种不寻常的关系。641

  简要归纳一下:《春秋》这一开始,惠公、隐公、桓公、孟子、声子、仲子,关系实在不易搞清,“三传”又各执一辞,让历代学者们生出了无数的解释和无穷的歧意。隐公和桓公到底谁才是最合法的继承人,声子和仲子到底谁才是最合法的夫人——如果鲁惠公当初能够谨守婚姻法和继承法的规矩,事情或许会简单一些吧。

  以上这个感慨的前提是:春秋时期当真存在着一种普适而规范的婚姻法、继承法的。但实情显然复杂得多,单以继承法而论,各种形式都有,持论者还往往都说自己的意见是“古之道”。即便就在鲁国,嫡长子早死的话是立嫡孙还是立庶子,这就有过争议,而孔子的意见是立嫡孙。642同类事件直到明代还让不少人伤过脑筋。

  这些事情繁琐之极,隐公和桓公作为事件的直接当事人,因此而遇到的麻烦恐怕就更多了。公羊家归纳过《春秋》有所谓“七缺”,其中第一“缺”就是说惠公的婚姻有问题,作丈夫作得不合格,结果导致了后来隐公和桓公的祸乱。643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