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_熊逸【完结】(73)

  惠公的婚姻问题如果按后儒的标准,再说得武断一些,就是“再娶”,在第一次婚姻之后又娶了仲子,戴震就持这种观点。戴说《春秋》开始于隐公,当先便有三宗罪,第一宗就是惠公再娶,违背礼制,鲁国后来的祸患其源头就在鲁惠公身上。644

  的确,从这个角度来看,嫡庶尊卑的名份和秩序还真是很重要,如果惠公严格按照当时的婚姻法和继承法(如果当时确已完善的话)办事,就可以省去后来的很多麻烦。现代人常常以为这些名位尊卑之说迂腐落后,甚至滑稽可笑,殊不知它们在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意义上确曾发挥过极大的功效,而无论这些规则在周代社会的真实情况到底为何,至少后儒没少以之当作各自时代里的政治与道德的准绳。对于绝大多数的古代政治家和政治学家来讲,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何有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的思想和行动都要受到严厉的制裁。这样的思想,贯穿了《春秋》一经三传。

  8.释“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1)何休与郑玄的论战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这句话才是《左传》严格意义上解经的开始,而前文孟子、声子、仲子那些内容则是“先经以始事”(杜预语),把一段经文叙事中的前因交代清楚。

  在经学史上,为《左传》作疏通整理工作的,刘歆可能是第一人。其时正值公羊学大兴,刘虽力挺《左传》,但毕竟也受到了公羊学风的影响,在《左传》里发掘圣人的微言大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刘歆既无法全然摆脱时代大风气的影响,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时人普遍把《公》、《榖》当作经学,认为这两部书是真正的《春秋》之传,而《左传》不过是一部独立成章的史书罢了。尽管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左传》的史料价值远远大于另外两传,但在当时,如果《左传》不被凿实为与《公》、《榖》相同的《春秋》之传,肯定不会获得官学经典的地位。

  于是,刘歆治《左传》,也多有公羊风格,就以这句“不书即位”来看,便被发掘出“不书”和“不称”的所谓“义例”——也就是说,凡是《左传》记载“不书”,都代表着圣人的某些意思,凡是“不称”,也代表着圣人的某些意思。这样的一种解读无论正确与否,确实影响到后世史书的书写体例,645但如果仅从文法和字义着眼,恐怕很难看出其间究竟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

  的确,在一些经师(如服虔、贾逵)那里,“不书”意味着这样一层涵义:原版的鲁史《春秋》在这里其实是记载了鲁隐公的即位的,孔圣人在修《春秋》的时候出于某种深刻的考虑,把即位的文字给删掉了。

  反方意见肯定也是坚强地存在着的,杜预和孔颖达就说:隐公是摄政,根本就没行即位典礼,既无即位之事,当时的史官自然也就没记,而孔子沿用鲁史旧文,也没给添上一笔“公即位”,《左传》跟着解释一下,这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646

  显而易见,双方论辩的焦点集中在鲁隐公到底是“即位”还是“摄政”。《左传》派和公羊派各执一辞,势同水火。

  “时将古意参前哲,不肯多端误后人”,647作为公羊学的一代宗师,何休对《左传》学的兴起忿忿不平,因而著书三部:《公羊墨守》、《榖梁废疾》、《左氏膏肓》,是为“三阙”,时人认为其言理幽微,不是一般人能够领会的。648何休的意图是:坚定捍卫公羊学,坚决打倒另外两派。这意图单从书名上就看得出来,所谓“墨守”,即取先秦墨家善于防守之喻,“废疾”和“膏肓”俱含贬义。

  何休在《左氏膏肓》里力驳隐公摄政之说。因为《左传》学家拿周公摄政之事作为摄政一事的参照系,所以何休便着力分析周公摄政和所谓鲁隐公摄政的不同:按照古代的制度,诸侯年幼,天子会委任贤能的大夫去辅佐他,并无摄代之义。当初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死的时候并不称“崩”。而鲁隐公生称侯,死称薨,这分明都是诸侯之礼,哪是摄政?

  的确,按《礼记·曲礼》,同样是死,但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了叫“崩”,诸侯死了叫“薨”,大夫叫“卒”,士人叫“不禄”,庶人叫“死”,649等级分明,不可僭越。

  何休这里的意思是:当初周公摄政,死时并没有按天子之礼称“崩”,而鲁隐公却生称侯,死称薨,完全是诸侯之礼,由此可见他并非摄政,而是即位为鲁国国君。

  何休继续分析:周公摄政的时候,仍然以周成王为领导,只是帮他管理政务罢了,所有大事都要禀明周成王而后才付诸实施,周公之死又是在致仕之后,所以他的死被称为“薨”,而不是“崩”,是依诸侯之礼而非天子之礼。可再看鲁隐公,所谓摄政,连国君的名份也一并摄了去,以桓公为太子而非国君,所有大事都由自己独断专行。最终,鲁隐公是在执政的任上被谋杀的,也就是说,他是在死在国君的位子上,所以才生称“公”,死称“薨”,这和周公摄政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按《公羊传》的说法,诸侯是没有摄政一说的。650

  面对何休的咄咄逼人,同时代的另一位经学大师郑玄起而迎战。郑玄是融通今、古文经学的一位集大成者,当时有句谚语“宁道周、孔误,不言郑、服非”,651服为服虔,郑为郑玄,可见其声誉之隆,而郑玄与何休这次论战堪称汉代学术界的巅峰之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