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_熊逸【完结】(81)

  《左传》中滕侯、薛侯争座次的事件大约可以成为一条佐证: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左传·隐公十一年》)

  两方面争座次的方法就是比祖宗。薛侯强调自家受封时间早,滕侯强调自家与周天子同姓。——尽管滕侯成了最后的赢家,但从薛侯的话里至少可以看出:受封时间早,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资历,这大概就像“长征时期参加革命的”和“解放后参加革命的”这种身份区别,也属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薛侯的受封资历早得似乎有些过分了,据《左传·定公元年》,薛的先祖为夏之车正,是在夏代就受封了。717

  如果把问题再进一步的话,那就得问问《左传》里关于排座次的说法是否真的“正确地”解释了《春秋》。

  那么,不妨看看《春秋》记载中的诸侯排座次——那时候还没有以姓氏比划为序的风气,理应级别越高越靠前,这是一项根深蒂固的传统。列举一下《春秋》从隐公到文公的这些年里排座次的记载:

  隐公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垂。……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隐公十年: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隐公十一年: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桓公二年: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蔡侯、郑伯会于邓。

  桓公五年:齐侯、郑伯如纪。

  桓公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桓公十一年: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

  桓公十二年: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桓公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

  桓公十六年: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桓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庄公四年: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

  庄公十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

  庄公十五年: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庄公十六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庄公十九年: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庄公二十七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

  庄公三十二年:宋公、齐侯遇于梁丘。

  僖公元年: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

  僖公二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

  僖公三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僖公四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僖公五年: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

  僖公六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

  僖公七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

  僖公八年: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

  僖公九年: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僖公十年:齐侯、许男伐北戎。

  僖公十三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

  僖公十五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候、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僖公十六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僖公十八年: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

  僖公二十一年: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

  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僖公二十七年: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

  僖公二十八年: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人、秦人于温。

  僖公二十九年: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文公二年: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

  文公十四年: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

  从这些记载来看,中央大员总是被排在最前边的,卿大夫则被排在诸侯之后,但诸侯之间的次序却很难看出什么确定的等级排序,公、侯在前,伯、子、男在后只是一个大体情况。隐公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齐国是侯爵,郑国是伯爵,齐侯排在郑伯前边,这没错;而宋国是公爵,有时候排在前列,有时候却靠后站,比如桓公十三年,宋公就排在了齐侯的后边。齐侯常常排在宋公前边,而在庄公三十二年宋公却排在齐侯前边。——如果这可以被解释为霸主位列在前的话,倒也合于常情,但这就带出了另一个问题:所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718《春秋》如此排列诸侯位次,很难相信这是孔子之作或者经过孔子的笔削。

  再者,如果按照《左传·隐公十一年》滕、薛两君争座次的事件里羽父所谓的“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的原则,719在宗盟活动中中先分同姓、异姓,720同姓在前,异姓在后,姓的排序当在爵位排序之前,但上述记载显然没有体现出这种排序方式。再如僖公十三年,次序是:齐侯、宋公、陈侯、郑伯、许男、曹伯,齐侯和陈侯并不排在一起,中间插了个宋公,郑伯和曹伯也不排在一起,中间插了个许男(这个排列多次出现)。庄公十六年出场的人物把五等爵都会集全了,次序照旧无章可寻: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这样的座次无论如何都是很让人费解的。而周人又是很讲究等级秩序的,前文《左传·隐公十一年》中滕国和薛国的两位国君争座次,后来鲁隐公还特意派人开导,讲了一番大道理才平息了这场争执。个中矛盾,颇为费解。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