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_熊逸【完结】(83)

  在难以辨明的等级意义之外,爵称也许和功能有关,也许和习俗有关。就殷商的内服、外服制度来看,爵位实际应分成两大体系,一为内服,一为外服。徐中舒谓殷商的“侯、甸、男、卫四种服役制度,一直到周初都还存在。……侯、卫两服是服兵役的,甸是生产的,男是服劳役的,这与周代的封建等级制是根本不同的。”730由此可以推想爵制是由服制演变而来,继承传统而有所演变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凭空设计的可能。如果说五等爵确实存在的话,这一爵制似乎是从一种分类体系转化为等级体系,就好比“工、农、兵、学、商”,本来只是五种不同的职业身份而已,“农”并不比“工”低上一等,但这一分类体系演化为等级体系似乎也不是无法想像的事情。

  更何况,如果五等爵的所谓等级本就是不存在的或是模糊不清的,更可以从中推想在殷商服制演化为周代爵制的过程中,等级划分并未完美成型,而服制名称中的分类之本义也渐渐湮灭了,那么,要把爵位问题解释清楚,不借助于想像恐怕是有困难的。于是,对五等爵的乌托邦式的描述才就此浮出水面。

  第三章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这是《春秋》于隐公元年的第二条记载,“三月,我国国君(鲁隐公)和邾仪父在篾地会盟。”

  这位邾仪父是邾国国君,但这个简单的记载马上带出了一个问题:国君一般都要称呼爵位,比如鲁隐公、晋文公、齐桓公,可这位邾国领导人怎么被称作邾仪父呢?

  这是不是直称其名,稍后再论,但可以立刻肯定的是:《春秋》确实对这位邾国国君没有依照习惯称呼爵位。这在经学家的眼里,恰恰是一处可以深挖“微言大义”的地方。

  这就要先说说邾国的背景:邾国并不是像鲁国、齐国那样的诸侯国,而是所谓“附庸国”。按照《孟子·万章下》的说法,天子分封五等爵,地盘由大到小各有标准,但还有那些地盘实在太小的,连方圆五十里都不到,那就不和周天子直接发生关系了,而是依附于附近的某一诸侯,是谓附庸。731

  (一)附庸解

  据汪中《经义知新记》,附庸的“庸”字与“墉”、“鄘”皆为一字,是“城”的意思,732“附庸”一词大概可以就此理解为:在城郭之外而附属于城郭。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专有“释附庸”一节,说自从上古以来,今山东至河南东南部散居着许多氏族部落,而按照古时所谓“兴灭国,继绝世”的原则,这些部落虽然历经改朝换代,却仍被允许有一块自留地以奉祀祖先,这与秦汉以后的专制时代是迥然不同的。

  《论语》里“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提供了关于附庸的一条宝贵资料: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这些内容作了三个推论:

  (1)鲁国刚受封的时候,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所以社会上贫富差异不大,比较稳定;

  (2)对周围的氏族和邻国,征服以后并不消灭,让人家作自己的附庸,所以说“修文德以来之”,孔子是认为在人家归附之后大家应该和平共处才好。

  (3)颛臾就是鲁国的附庸,地点在曲阜附近,和季孙氏的地盘相邻,所以季孙氏在强大之后就想把它吞掉。

  《中国通史》的结论是:“附庸是处在被征服者的地位。由于他们还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土地、房屋等,因而他们虽沦为附庸,被迫在野外从事农业劳动,对征服者有一定的负担和贡献,但他们不是奴隶,而应该是依附农民。但是如果他们的民族、宗族或者国家已遭破坏,其田宅已遭没收,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必然更加悲惨,因而沦为奴隶。”733

  邾国是鲁国的附庸国,但邾国并不弱小,尤其是后来,邾国在齐国的扶植之下强大起来,背靠齐国而与鲁国作对,还曾经大败鲁军,风光得很。734当然,邾国最风光的事情并非武功,而是文化,因为亚圣孟子就是邾国人。

  (二)邾与邾娄

  孟子的家乡一般都说是邹国。战国时代“邹鲁”并称,这个邹国其实就是邾国。735

  邾国是曹姓国,据说曹参、曹操都是邾国后裔。周代有过三个邾国,《春秋·隐公元年》所记载的这个山东的邾国后来分裂为大邾和小邾,还有一个邾国在今天的湖北黄冈。邾国之“邾”,在史料当中记载很乱,比如同是引述《春秋》的文字,《左传》和《榖梁传》都写作“邾”,《公羊传》却写作“邾娄”,《孟子》谓之“邹”。《论语》里有人叫孔子作“陬人之子”,也曾有人说陬与邾是同一个地方,但这点已经被足够的证据否定掉。736

  古人行文,不像现代人这么规范,常常只照顾了读音相近而没有统一的用字,所谓通假字大半就是这么来的。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提到沛公刘邦让张良作“信都”,这个“信都”其实就是“司徒”,俗音不正,或读作“信都”,或读作“申徒”、“胜屠”。司马迁写《史记》就把张良的职位写成“申徒”了,后来班固作《汉书》时才改为“司徒”。737邾和邹就类似这种情况,读音都差不多,有这么写的,也有那么写的,直到战国中期,邹穆公正式把国名由邾改成邹,后世才统一称孟子是邹国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