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_熊逸【完结】(87)

  但钱说颇可质疑的是,所谓“并行分训”,这到底是说话者本有之义,还是听者的附会,很难辨清,而显然以后者的可能性为大;所谓“背出或歧出分训”,到底是急读或缓读所致(如前述),还是错别字的原因?比如关于“乱”字的反训,杨宽曾考证认为“乱”是“司”字之误,因此本来就有“治”的意思。774

  即便陈立对“暨”字“背出或歧出分训”的解释正确,这个解释也未必就足以推翻前边的“不得已”。——陈自己便提到了《榖梁传》的一处,即《榖梁传·昭公七年》:“(经)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传)平者,成也。暨,犹暨暨也,暨者,不得已也,以外及内曰暨。”这是记载齐国和鲁国达成和议之事,《春秋》记载“暨齐平”,《榖梁传》解释这个“暨”字说:这是表示别人(齐国)向我方(鲁国)提出要求,而不是我方向别人提出要求。暨,就是不得已的意思,也就是说:别人是主动的,我们是被动的。

  看来《榖梁传》的说法也很有道理,而且有《春秋·昭公七年》“暨齐平”的经文作为佐证。——但是,较真的话,这也说不太准。按照《春秋》的一贯文法,“暨齐平”自然说的是鲁国和齐国达成和约,“暨”字之前省略了“我国”,但是,历代经师们对此是大有分歧的,一派认为确实是鲁国与齐国讲和,另一派则认为是燕国和齐国讲和。从《春秋》的文法上看,前者正确;从《左传》的上下文看,后者正确。那么,如果和齐国签署和约的是燕国而不是鲁国,《榖梁传》对“暨”字的所有解释就完全站不住脚了。775

  对《公羊传》里的这个“会、及、暨”,还可以再看一个朴素一些的解释: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把这段文字作为“同义之字并用而义分深浅之例”,776也就是说,会、及、暨都是同义词,不过意思在程度上有深有浅罢了。

  “及”还可以当动词“参与”讲,放在这里也能使句子讲通:鲁隐公在眜地参与了邾仪父设下的盟会。“及”字的这个动词用法在文献和金文上的例证见于李学勤《邿子姜首盤和“及”字的一种用法》,似乎可以由此启发《公羊传》“汲汲(表示心情急切)”的解经之辞,但“暨”字的动词用法也是同样的。777微言大义到底如何阐释,越发难以说清,而《公羊传》的这段解经之辞是否在追求大义的同时罔顾文法,也是件极为可疑的事。

  (五)邾仪父:称名与称字的微言大义

  1.文字传抄的讹误

  下一个问题就是邾仪父的称谓问题。若按惯例,一国之君应当称爵。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引《竹书纪年》有“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姑篾”,778这位邾庄公自当就是邾仪父。如果此说成立,《春秋》把邾庄公改作邾仪父,该是表达贬斥才对。

  而据何休的说法,邾仪父在《春秋》纪年之前已经失去了爵位,自然无爵可称,按《春秋》的“例”(规则体例),应该称名才对——邾仪父名克,所以该叫他邾克;圣人为了表扬邾仪父,所以才不称名而称字。779

  周人起名字的规矩,男子之字多作“某父”,唐人陆德明《春秋公羊音义》给邾仪父的“父”字注音,说“父”字“音甫,本亦作甫”。杨宽考证说,780《仪礼·士冠礼》谈到古代男子取字的规矩,全称是三个字,公式是“伯某甫”,第一个字“伯”表示排行,可以按实际排行替换成仲、叔、季,最后一个字“甫”是“父”的假借字,是男子的美称,也有用“子”的,这一前一后基本都是固定的,只有中间那个“某”是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但也有个规矩,就是要和“名”在意义上有所关联才行。

  “父”和“甫”字还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春秋经·昭公二十三年》有“……许之师于鸡父”,这个“鸡父”是个地名,三传里对这句经文的写法却不一样,《左传》和《公羊传》都作“鸡父”,《榖梁传》却写作“鸡甫”。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注释说:“‘父’,《榖梁》作‘甫’。‘父’‘甫’二字古本通。”781

  但通用归通用,问题是:《春秋》本来只有一个,三传夹带的经文应该都是从同一个源头照抄来的,文字为何不同?宋代郑樵有过一番议论,认为《春秋》之文就是鲁国的史记,本来只是一个版本,后来传为三家,异文便出现了,这就是经学种种是非的源头。782

  无论郑樵所说究竟对了几分,但这问题确实涉及到三传的源流、文字的演变与经籍的传抄(前文中毛奇龄就是因此而大发议论的)。金德建《经今古文字考》曾经谈到过这个例子,举《仪礼·士相见礼》郑玄的一条注释:“今文‘父’为‘甫’”,这就是说,郑玄认为“甫”字是今文,而“父”字是古文。783

  先秦文字各地不一,784到秦始皇的时候才开始统一文字,这就有了个由篆变隶的过程。汉朝人就已经很难看懂先秦文字了,像《公羊传》和《榖梁传》原本都是口传心授,到汉代才著于竹帛,用的就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左传》的出处被前人质疑了很久,按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的说法:“《左传》从战国到西汉末一直传承不绝。其传承的方式不妨作如下的推想:在战国前期属于口耳相传、尚未最后写定的阶段……当铎椒等人‘抄撮’为书时,已有书面定本……。《左传》在西汉流传,从张苍到刘歆,所用的当都是古文写本,并没有像《尚书》、《诗经》那样有今古文之别。”785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