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_熊逸【完结】(86)

  照此看来,《左传》里辑录的《春秋》经文显然比另外两传更原始、因而也更可靠,况且古文经学确实要比今文经学朴实不少。766话说回来,在“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这句经文里,毛奇龄断言“蔑”和“眜”是读音问题造成的别字,而“邾娄”的标准版本也只能是一个“邾”字。767

  马端临和毛奇龄在这里指出来的虽然不像什么了不得的大问题,但只要考虑到孔子的微言大义本来就尽是“一字之褒”和“一字之贬”,总让人绞尽脑汁、费尽参详,如果这里边一来仅是简书所特有的体例所致,二来羼杂了很多的抄写错误和版本异同的问题,人们还有多大的可能厘清这本糊涂账呢?

  当然,要解释、要辨析,也是有的。清人侯康也着力于《春秋》古经,感觉毛奇龄批判得有些过分了,总把流传中的疏漏说成是故意的。768侯认为自己的疏通工作更为通情达理一些,比如当下这句经文,侯说邾国人读自己的国名为邾娄,《公羊传》照记不误,这叫“名从主人”,而《左传》和《榖梁传》将之正名为邾这也不错——《公羊传》从其俗,《左传》和《榖梁传》正其名。至于“蔑”和“眜”,据《说文》的解释,都有“眼神差”的意思,两个字不但音同,而且义同。这样看来,写成这样和写成那样,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769

  (四)会、及、暨

  邾仪父是邾国的国君,按照一般说法,他姓曹,名克,字仪父。这里是国名和字连称,也是周代一种典型的称谓方式,而《春秋》在此不称其爵,只称其字,一定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先看看《公羊传》对“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这一句经文的解释:

  《春秋》:

  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

  《公羊传》:

  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

  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

  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

  何以名?字也。

  曷为称字?褒之也。

  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

  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

  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

  眛者何?地期也。

  【译文】

  问:《春秋》说“公及邾仪父盟于眜”,这里的‘及’是什么意思?

  答:“及”就是“与”的意思。

  问:会、及、暨都是与的意思,为什么有时候说会,有时候说及,有时候又说暨呢?

  答:会就是聚的意思,聚众、聚会;及,就是汲汲的意思(表示心情急切);暨,是暨暨的意思(带有果断坚毅的感情色彩)。及,有主观愿望的意思;暨,有不得已的意思。

  问:仪父是什么人呢?

  答:他是邾娄国的国君。

  问:“仪父”是个什么称呼呢?

  答:“仪父”是他的字。

  问:为什么这里要称呼他的字呢?

  答:是为了褒奖他。

  问:为什么要褒奖他呢?

  答:是因为他与鲁隐公会盟而褒奖他。

  问:与鲁隐公会盟的人多了,为什么这里单单要褒奖邾仪父呢?

  答:因为他值得褒奖。

  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邾仪父这次会盟之举是他进步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渐进也”)

  问:“公及邾仪父盟于眜”,这个“眜”是指什么?

  答:这是指会盟的地点。(“地期也”)

  这又像是一段公羊学老师和学生的课堂笔记。如果这不是虚拟问答的话,可以说学生的问话非常细致。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连词“及”的,老师解释了会、及、暨的语义区别,其中“会,犹最也”,把“会”解释为“最”,是因为古代“最”、“聚”两字互通770——据高邮王氏父子的《经义述闻》,《公羊传》这里从正文到注释,“最”字全都写错了,原本该是“冣”(jù)字。“冣”和“聚”读音和意思全都一样,徐锴说:古代以聚物之聚为冣,但冣字太生僻了,所以该写冣的时候人们就写成聚了。王引之进而考据推论,说这个错误至少在唐初就已经成型了。771

  会、及、暨,看似仅仅是个文法问题,经老师认真回答却也解出了一些经义。这问题如果转换成现代语言,大略就是:“《春秋》说:‘鲁隐公及邾仪父盟于蔑’,但是,这与‘鲁隐公和邾仪父盟于蔑’、‘鲁隐公跟邾仪父盟于蔑’有什么不同吗?”

  的确,表示谁和谁、什么和什么的意思,用和、跟、与等等字眼,意思都是一样的。可老师说:《春秋》专门选用这个“及”字是很讲究的——用“及”字强调出了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如果换成“暨”,那就表示这次会盟是不得已而为之了。如果说“鲁隐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表示了隐公的主动,那么“鲁隐公暨邾仪父盟于蔑”就表示了隐公的被动。

  但是,问题还有内情:《公羊传》这里讲到的“暨,不得已也”,未必就是现代汉语中“不得已”的意思。

  清人陈立的《公羊义疏》对此详加考据,引郭璞的说法,“不得已”就是“不得及”,进而推测“暨”这一个字大约含有“及”和“不及”这完全相反的两重涵义。772——这个解释听上去匪夷所思,但在汉语当中其实绝非罕见。钱钟书《管锥编》“论‘易’之三名”提到一字多义的现象大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并行分训”,比如《论语·子罕》“空空如也”,这个“空”字既可以当虚无讲,也可以当诚悫讲,两个意思虽然不同,但都能讲得通;二是“背出或歧出分训”,比如“敢”意为“不敢”,“乱”也有完全相反的“治”的意思,古人谓之“反训”,实际用字的时候在句子里只取某一个意思而已。还有一语双关的情况,那就是相当常见的了。773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