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情怀巴黎_高远【完结】(29)

  古诺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曲中充满了矛盾和多变。他的音乐有时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吟唱圣咏,有时又像一位走在森林中的神迷的旅者,有时是法国的浪漫情调,有时又是意大利的闲游散风。现代人在研究法国十九世纪的音乐风貌时,常常以古诺的音乐入手。因为他的音乐里无疑蕴藏着那一时期所有音乐风格的精华,古诺的歌剧虽然不像瓦格纳那样波澜壮阔、气势宏伟,也缺少威尔第热情充沛的活力,但他的音乐有一点无人企及,那就是最赋抒情之美。

  古诺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精神上的顽嫉。古诺是法国著名神经科医生爱米丽·伯朗士先生诊所的常客,比他还要常来的还有一位—就是莫泊桑,著名小说《羊脂球》的作者。古诺的性格像巴黎的天气一样喜怒无常,一会儿艳阳高照,白云朵朵,一会儿又乌云袭来,遮阳避日。在普法战争期间,古诺没有像比才、圣桑那样去参加法国国家自卫队,而是带着妻子跑到了英国。妻子后来回到巴黎,他便火速与一个英国女人同居。不久以后,古诺的作品在巴黎首演,她带情妇一起回到巴黎,法国艺评家玛丁·考贝尔这样撰文写道:“很显然,古诺的作品是失败的。古诺和他臭名昭著的英国情妇坐在离他的妻子仅仅三个包厢的地方。人们都在说,滚回去吧,英国佬。”古诺后半生生活顺畅,一部分因素得意于他的妻子。他刚结婚不到一年,岳父便去世,古诺随之继承了岳父的庄园。古诺晚年在巴黎的住所,相当豪华别致,家里有当时极少人能配得起的家用管风琴,他住所的设计就是他的内弟。现在看来,法国艺评家对古诺的描写,我想除去记载古诺作品的失败以外,其实更主要的是对于英国人的“厌恶”。法国人并不是不热爱“情人”的国度,从某些方面讲,法国人的情人情节或许比其他国家还要浪漫的得多。我想应该是法国人骨子里不容许本国人找英国情人,或是说法国人讨厌英国人堂而皇之的来到巴黎而已。

  古诺在法国音乐界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像比才、圣桑等人,弗兰克也曾跟他学习过。大概是因为派别的关系,古诺曾极力阻止弗兰克的学生保罗·杜卡参加罗马大奖的比赛,最终致使那一年罗马大奖的音乐奖流产。罗曼·罗兰在谈到古诺和他的恩师柏辽兹的关系时也曾说:“在法国,年轻的古诺在柏辽兹面前说了无数奉承的话,回过头来却成天价找他作品上的错处,或者在歌剧院里排挤他”。白纸黑字、历史有凭,翔实的史实资料记载着古诺不少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古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都生活在巴黎的拉丁区,拉丁区为他一生的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丰厚的基础。巴黎的天空也如古诺的性格一般变化无常,我刚到圣·安德烈小广场寻觅古诺的故居时,天空还艳阳高照,晴和日暖,只一会儿的时间就阴云密布,墨影压头了。此时,圣·米歇尔广场上飘然响起了艺人的手风琴曲,乐曲与喷泉的薄雾缠绕在一起,似在为那些吻而不别的人们伴舞。忽然间,太阳躲进了云层里,连清风也吹不走它和云儿的缠绵。圣·米歇尔广场上吻而不别的情人,和天上骄阳与云朵都在情意绵绵地说着悄悄话,天上人间,好像此时转瞬间变作了谈情说爱之所,给人以无限柔情,百样风姿。

  仲夏夜梦寻人间仙境(1)

  闻名于世的巴黎歌剧院

  仲夏夜梦寻人间仙境—从门德尔松到巴黎歌剧院

  题记:法国人在评价埃菲尔铁塔时说:“埃菲尔铁塔,只要看上一眼,就会让人终生不忘”。此话用于巴黎歌剧院给人的印象,一点儿都不过份。

  十九世纪的上半叶,是欧洲浪漫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1831年11月,门德尔松在欧洲作旅行时来到巴黎,那年门德尔松22岁,他身为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两年前刚刚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使德国大众对巴赫的音乐产生了新兴趣,并且已经开始动笔写作《芬格尔山洞》、《苏格兰交响曲》,并在罗马邂逅柏辽兹。柏辽兹此作为法国乐派的年轻代表,柏辽兹刚刚完成伟大作品《幻想交响曲》。那时李斯特还没有被誉以“钢琴之王”,但已经成为欧洲著名的钢琴家。肖邦是年初到巴黎,还是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1831年,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29岁,出版了被圣伯夫称为“纯艺术之光辉宝座的”诗篇《东方吟》。小说家巴尔扎克是年32岁,标志着他艺术成熟的小说《朱安党人》、《婚姻理学》也已为他赢得了名声,“农民”巴尔扎克正在开始涉足法国的上流社会。

  门德尔松在这一群星即起,银河初烁的欧洲浪漫时期前叶来到巴黎。巴黎人对他怎样看待?门德尔松在巴黎5个月的行程又是怎样的安排?我们且慢慢道来。

  门德尔松刚到巴黎时住在蒙马特的艺术区,他的住所对过就是巴黎的老歌剧院,巴黎老歌剧院原名叫做“歌剧学院”,始建于1669年。门德尔松离开巴黎后30年,巴黎歌剧院才开始兴建。门德尔松在巴黎老歌剧院观看了法国著名作曲家梅耶贝尔的歌剧《魔鬼罗伯特》,还出席了肖邦1832年的2月26号在巴黎举办的首场音乐会,那时的肖邦心情忐忑不安,正在孤独的等待巴黎人的“凭判”。可惜肖邦还是把观众的热情高估了,来观看肖邦音乐会的观众里几乎没有法国观众。门德尔松在巴黎结识了肖邦和李斯特。1832年3月26号,正是贝多芬逝世五周年,门德尔松参加了巴黎举行的纪念贝多芬逝世五周年音乐会,音乐会某些曲目的安排使他大吃一惊。他发现巴黎人竟然喜欢在安魂曲中穿插谐谑曲,而且这次演出的恰恰演出的是他自己的谐谑曲作品。门德尔松不敢想象一位主教站在祭台上,而那幽默的谐谑曲的旋律却赢得了满堂彩。庄严和滑稽同台亮相,事情本身就是一件不能让人接受和滑稽的闹剧。巴黎人竟是如此的音乐观念? 这让门德尔松很不理解。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