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_张秀平/王晓明【完结】(162)

  果全通过声训来解释,势必出现悖误。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释名》“中间颇

  伤穿凿”。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刘熙能写出这么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实在

  可贵。

  《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

  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为:

  1.《释名》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

  《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特别

  可贵的是,《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如《释天》:“天,豫、司、

  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清、徐以舌头言之。”“风,兖、豫、司、

  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其气博氾而动物也。清、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这些记录说明了汉代一些方言语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扬雄《方言》所没有

  的,因而十分宝贵。

  2.《释名》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与《尔雅》、《说文》以及古代经典

  或传注相参证。如《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

  《释名·释州国》: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此说正是秦“地宜禾”之证。尤其是《释名》

  中有许多与《尔雅》、《说文》及经传不同或不尽相同的训释,是很有价值的训诂材料。

  如《诗·邶风·泉水》:“我思肥泉。”毛传:“所出同,所归异曰肥泉。”

  出自同一源头而流向异处的泉水为何称为“肥泉”?《释名·释水》曰:“本同出

  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刘熙说明了原委,比毛传更进了一步。又如《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释名·释长幼》曰: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

  背,背有鲐文也。”这一解释有异于《曲礼》,内容也较丰富。又如《说文》:“瓦,

  土器也,已烧之总名。”瓦本指烧制的陶器。《释名·释宫室》:“瓦,踝也,踝,坚

  确貌也。”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盖房顶的瓦(古瓦有当,向外。

  瓦与当连,犹如人足与踝相连,故以“踝”释“瓦”)。这说明至少在汉末“瓦”

  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

  3.《释名》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

  “覆虑”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晁错传》、《严助传》、《淮南子·时

  则篇》中都曾出现,是“荫庇”、“霑润”之义。《释天》:“虹,又曰美人。”这是

  古代俗称。传说古时有一对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释

  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狱死曰考竟。”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

  信息,可以作为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

  4.《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

  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释名》成书去古未远,

  所以可以因所释名物推求古代制度。如《释书契》:“汉制,约敕封侯曰册。册,赜也,

  敕使整赜不犯之也。”说明汉代册封侯王时立有整敕其不得犯法的文书。又如《释典

  艺》:“碑,被也。

  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

  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即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

  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碑的功用的演变由此可见。原来,古时丧葬,在墓坑两

  端各树一石碑,碑间架辘轳,以绋绕辘轳上,挽棺缓缓下放。后来碑用来追述先人功业。

  《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由此我们可了

  解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执手板的用途。《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汉代的裲裆,相当于后代的背心。“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即披肩。

  前人认为始于晋,由此可见汉末就有了。

  《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原来假发早在汉代就作为头

  饰了。“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

  今中国人效之也。”

  珰的产生及其流传情况由此可见。《释用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