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_欣武/刘卫华【完结】(47)

  婷儿上幼儿园和小学时,我们上班期间每天有1—2小时直接用在婷儿的教育上,有时还 包括做饭和吃饭时的交流在内。婷儿12岁住校后,周末回家的时间通常不足24小时,还要洗 澡、补觉、学习,全靠周六晚上挤出时间和父母交流1—3小时不等……只不过,我们和婷儿 相处的每一分钟都非常有效,即使是我们和婷儿不在一起的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对女儿 的爱与期望也仍在婷儿心间,激励着婷儿自觉地奋发向上——这种“爱是动力”的现象远不 止我们一家呢!

  “亲情互动+理性导航”的影响力让我们深信:父母用来教育孩子的时间,质量比数量 更重要,只要亲情浓,方向对,能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1小时就比10小时还顶用。

  “顺应天性”之三:

  优化三大天性,培养成才的内驱力

  孩子是否好学上进?能否自主发展(包括很多父母所关心的能否自觉专心学习)?“成 人”之后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有没有强大的内驱力。

  除了“利益驱动”的本能之外,青年和成人的内驱力主要来自理想、志向和责任感,孩 子的内驱力主要来自人类的三大天性:好奇心、爱玩心和好胜心。父母要做的,就是把孩子 的原始天性引入好学上进的轨道,促使孩子形成有益于社会的理想、志向和责任感,获得自 主发展的内驱力。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相当于给汽车安装发动机,对成功培养整体素质十分重要。培养内 驱力的过程,就是优化原始天性的过程。因为“好奇、爱玩、好胜”的天性既有促进发展的 一面,但也有妨碍发展的一面,需要扬长补短,兴利除弊,才能持久推动孩子前进。下面具 体介绍我们对“好奇心、爱玩心、好胜心”的利弊分析和引导方法,供读者参考。

  好奇的天性,需扬长补短

  怎样顺应好奇的天性?我们的做法是:认清好奇心的利与弊,通过“激发求知欲”和“ 磨练耐烦心”,既培养广泛深入的探索兴趣,也培养不单凭兴趣做事的习惯与能力。

  好奇心的利弊分析:

  利——好奇心来自人类本能的探索冲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食物和观察环境是否安 全(引自《裸猿》)。好奇心是创造性活动的原始动力,它让人天生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 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发现新事物、新规律,促成发明创造,丰富人类文明。好 奇心的驱动力十分强大,为了满足由此而来的精神需求,不少科学家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弊——好奇心使人类喜新厌旧,喜新厌旧使人的兴趣很容易转移。如果放任自流,求知 的兴趣就会停留在原始状态,样样浅尝辄止,难以形成锲而不舍深入研究的能力。中国人对 此早有认识,祖祖辈辈都在告诫孩子:“不要学猴子掰苞谷,边掰边丢。”好奇心还驱使人 类单凭兴趣做事,任性往往冲垮理性,这也是“聪明的人不少,成功的人不多”的重要原因 。

  好奇心的引导方法:

  A:激发求知欲——把身边的每件事物都变成知识宝库的入口,吸引孩子深入探寻。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不论是探索未知领域,还是学习现有知识,这句话 都适用。可有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有的孩子好奇心弱,求知欲淡漠。造成这种差 别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对身边事物的态度不同。如果父母把身边的每一样事物都变成知识宝 库的入口,经常带孩子进去寻宝探秘,孩子的求知欲就会越来越强,好奇心也越来越敏锐。 如果父母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比如说,不少人不知道天天走过的林荫道上长着些什么 花草树木,也很少教孩子观察认识周围世界,孩子的好奇心就会在熟视无睹中麻木消退。

  我们的做法是,从0岁开始教婷儿认识身边事物的名称,并逐渐扩展到用途、属性、特 点和来龙去脉,通过“层层揭秘”的办法,把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变成相关知识的大门。比 如说,一个普通的玻璃杯,就可以引出:玻璃杯和陶瓷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玻璃透明陶瓷 不透明?人类是怎样发现玻璃的?玻璃还有什么用?为什么普通玻璃易碎钢化玻璃不易碎? 玻璃制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有关玻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引起孩子对玻璃杯新的好 奇心。这些引向纵深的提问不是为了考婷儿,而是为了吸引注意和启发思考。随着认识的事 物越来越多,凡是叫不出名称的东西婷儿都感到好奇,知道名称之后还想知道更多的相关知 识。只要是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的事物,婷儿都要探究一番,总想搞清楚这事物“是什 么?像什么?有什么不同?怎么来的?有什么用?会怎么样……”。经常这样问来答去,孩 子就会养成探究和讨论的习惯。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们还带婷儿做过不少小实验,如水的三态;酸碱中和;盐的溶解与 结晶等等,激发婷儿对自然规律的好奇心。我们曾买来显微镜,让6岁的婷儿开眼界,用肉 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激发她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我们常带婷儿外出游玩,有意用一连串的 “你知道为什么……吗?”激发婷儿对世间万物刨根问底深入探求的兴趣。上中学时,婷儿 对知识疑点穷追不舍的劲头,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初中数学老师曾经反映她“不知为 何总是追问一些旮旮角角的问题,不问主要的知识点”。婷儿解释说:“不问是因为懂了呀 ,不懂的地方才问嘛!”高中英语老师王绍洪则说她是“追根溯源,决不随便放过一个疑点 !”这些表现很自然地让我们回忆起婷儿小时候的一个习惯:每见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至 少要查出它的名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