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香港人和事_罗孚【完结】(42)

  不知为什么,只念了半年便转校了。大概是在初中的族兄忽然随众上了广州吧。我也进了另一所、另一个方向,而同样以“振兴中华”为名的私立小学。贫穷、简陋而秉承理想地生存在还未繁盛起来的铜锣湾怡和街一座四层旧楼。斜对着渣甸货仓,背后就是渣甸街。街童在跳飞机、打波子(弹玻璃球),小贩在曼声高唱:“买绸黎!裙纱熟绸”,或者准确地投掷“飞机榄”以至某层住户订阅的早报。一切模模糊糊、浑浑噩噩。陈方安生、梁爱诗等,应该正念英文小学名校;程介明兄弟、曾杰成兄弟大概刚入我的第一所“母校”吧。差以千里的人生路向,初小时就不只毫厘之远。

  不过,有些东西似乎看来真的相差很远。譬如说:小学的中文“程度”。

  书房里保存着一本影印的振华小学毕业纪念册。一九五一。一开首是校长的序:

  “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故《鲁论》以学习有朋之训冠篇首也……”

  然后是“海燕社”、高我一级的学长,赠校长的诗——唉,一首七律(首句原脱一字):

  擎天大厦赖□支,多咸东皇雨露滋;

  草缠风行知利导,发聋振瞆在扶衰。

  未能忘本有今日,不断向前属后时;

  一样领梅春色好,北枝原不让南枝!

  跟着系校长的“步元韵答毕业同学”:

  大厦从来众柱支,树人树德华含滋;

  任教暴雨横施虐,依旧春风乐不衰。

  灼灼满园荣丽日,年年一度庆良时。

  书田苦种传经义,喜见桃开又一枝。

  再翻下去,竟以为是七律诗集了。“全体同学”又赠梁校务主任——相当于副校长:

  谁似延陵季子贤,锦囊随处富诗篇;

  回天蚕著匡时笔,避地今停策马鞭。

  忍弃莼鲈微卓识,奇逢逆旅悟前缘。

  几生修得龙门晋,争不狂抛引玉砖。

  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出消息了。梁主任又有步原韵答诗:

  空谷佳人绝代贤,临岐犹复赠诗篇。

  君如秤局争先着,我自文坛愧执鞭。

  北海交游悲老夫,仓山经传补因缘。

  据鞍尚许师前哲,敢守阶前故步砖!

  然后是“本校史略”:

  “诗云:‘薄言采芭,于彼新田,于此亩’——此言新美天下之士,使成有用之才者也……”跟着又一首“赞颂全体老师”——没有说是谁“作”。当然是以“全体学生”的身份了:

  云梦苍茫何处寻?潇霜(湘?)一片散清音;

  风摇斑管如闻瑟,月满花阴好按琴。

  法曲悠扬传古意,澄波荡漾见师心。

  美人香草思俦侣,海鸟林猿共啸吟。

  大概至此作者也累了,“惜别全体老师”就缩成五律:

  缘何今日宴,竟是别离筵!

  易醉非关酒,伤分欲问天。

  白云徒此散,明月几时圆?

  咫尺天涯隔,灵犀一点传。

  够了!够了!想不到那时在我们十岁左右毛头小子眼中年“高”德劭的教师们,原来当年只是三四十岁之间,而竟“培训”出感情与技巧同等成熟的、在今日大学中文系刊物也不算常见的诗人与诗篇!

  那时国内龙战玄黄,人才蓬转。万里南来者能有一口饭吃已经不易。曾经指挥十万貔貅的,此刻在狮子山下每天打十万石子;曾经执教官立大学的,现在到了私立小学职位也岌岌可危。在设备、师资一切都不能和后来的合规合格相比,是事实;经常有些“超值”老师,造福“众生”,也是事实。特别是那些早年念满了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古典中文的知识分子,跑到台湾当达官贵人的秘书、记室,就大写骈四俪六,流落小岛香江作其孺子之牛,就不禁技痒难熬,代“孩”立言,自鸣其坎坷与理想了。

  我到六年级时,校务主任兼班主任已经换了卢梅庵先生。到三十多年后偶然重逢,才有机会拜读到旧老师的诗词,原来也是雅懿深厚。可惜当年一点也不知道,也一点都学不到;见得到的只是毕业证书上雄健的楷体。

  到六年级,苏瀚生校长已经御驾亲征了我们三载古文。不记得每周是一堂两堂了。“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直到四十年后,其中一名当年的无知小童在“太学”里对着另一批“诸生”占毕呻吟,当年摇曳在怡和街四层旧楼的声音,仍然萦绕耳际。

  或者要插叙一下。在二、四年级之间,不知为什么转过一次学。那时渣甸街与怡和街一齐接合轩尼诗道的利园山还未夷平,就在现在希慎商业巨厦的原址,小丘上矗立着岭英中学。什么都不记得了。只仿佛当年那位洪高煌校长“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继承他的广州母校岭南、培英,所以叫做“岭英”……

  记得有一次——也不清楚是在培侨、是在振华,还是在岭英了。亦不知是一年级抑或二年级的身份,跑到三年级的课室门口一望,黑板上的字一个都不认识,那羡慕、敬仰的感觉,到写这篇文章时仍然存在。

  转回振华,发生了一件墨水笔失窃风波。那时普遍很穷,对小学生来说,墨水笔真是一笔财产,如果是柏架(派克)二号、三号之类,就恍如后来娱乐圈的什么公子的平治跑车了。有一次,不知谁人失了一支墨水笔,举班骚然。班主任也忘了是姓董姓莫了,一查再查,不得要领,也不知怎的,最后嫌疑犯竟然是在下区区,指证最力的好像是一位后来才知道和学校主人名字差不多的同学。到现在还可以向相信了的造物主发誓:全不知情,那支笔,没有看过,也没有接触过。伤心极了的母亲连夜又打又骂、又问又审,都不能相信自己相依为命的儿子是“贼仔”——一个从那班主任口中吼出的称呼!“如果是你,就早早承认,请求恕罪;如果真的不是你,打死也不要冤枉自己!”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浅白版本,就在那时第一次从母亲口中听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